一個功字是五個首級或同等的功勞。
比如劉志,他的軍籍簿上有十二個功字,其中四個是因此在艾蘭北方的一次戰役中憑藉懂當地言語,發動百姓為被追擊的復國軍兩個百戶部趕製、運送三日干糧,使部隊不歇腳完成三百四十里行軍,引誘叛亂貴族三千主力軍進入伏擊地帶。
他們有功勳在身,等戰事結束想留下的必然會得到升遷,不想留下的也能依照賞格領了銀子坐船回家當個富翁。
單獨有些人標新立異,既不打算回大明本土,也不打算回東洋亞州,想留在普州繼續服役,那麼在當地娶妻就成了問題。
所以劉志才試著瞭解一下俘虜的情況,畢竟這些女子在英格蘭的大環境下,相對來說看起來更乾淨,看著順眼,屬於能接受的那種。
至於許多鄉下的農婦,真的是屬於不能接受的那種。
正常的明朝農婦會刷牙、會清潔身體、會洗手洗臉,甚至在城裡謀生的家庭,女子還會化上些妝容。
這兒都省啦,有些人會有限地洗洗,但更多人不會。
明軍行走過許多地方,通常在別的地方行軍時他們會住在村子裡,睡在百姓家裡,但在愛爾蘭和英格蘭,只要沒下雨,他們往往會睡在院子或村子中間。
由於大量養羊,百姓經常遷徙,有些家庭成員上百、有數百名僕人的貴族家庭也無法長時間定居,帶著整個莊園不停遷徙,所以普通百姓的房子基本上就是個木頭殼子。
沒有地板,屋裡的地面是泥土,有錢人才有木頭做的地板或乾脆在地上每年鋪兩次乾草。
但其實除了他們還沒學會的瓷器,不論木地板、陶磚地板還是精心打磨的石地板在這片土地上都有,只是尚屬於擁有土地的封建貴族和新貿易商人階層才用的上的東西。
乾草和土地上什麼玩意都有,唾沫、嘔吐物、殘羹剩飯以及比較離譜的尿。
對明軍士兵來說,村莊水井旁邊的石頭地面更乾淨,反正進屋也沒有床,普通百姓都是在地上鋪乾草蓋個獸皮或亞麻墊子就能睡,那和他們在野外鋪上帳布蓋上紫花被有什麼區別呢?
因此貴族或出身家庭較為富有的女性,在劉志眼中是東洋旗軍勉強能看上眼的人物,但她們又明顯表現出啥也不會的浪費糧食特性,並不符合明軍的擇偶觀。
東洋旗軍,軍官預備,已經一隻腳脫離了尋常百姓的身份,這自然提升了他們對妻子的要求。
性情品行不好了解暫且不提。
要求高的,鶯歌蝶舞、琴棋書畫、蕭管笛弦、針線女紅通通不會。
要求低的,識文斷字、百般手藝、記賬管事、下廚做飯樣樣不懂。
那她們有什麼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