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皇帝專門寫信讓戚繼光從西北地區向北方派獵人捕獵毛皮,他是很疑惑的,大明不缺毛皮。
他在薊鎮時很有印象的一件事就是遼東馬市半年交易了貂皮四萬七千二百四十三張。
因為數量太大,他到現在都還記得清清楚楚。
這還只是貂皮。
戚繼光還專門跟李成梁聊過貂皮的事,建州女真作為中原與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貂皮生意的中間商,用兩部的貂皮換了大量資本,且逐漸控制兩部,是不好的趨勢。
但他倆聊這事也沒用,人們穿貂兒這事連皇帝和張居正都管不住,沒人能管得住。
因為大明人不把貂毛露在衣服外,外面都是緞子面,別人真想藏,很難看出來。
中原的穿衣風格本就兩極分化的厲害,一部分興大彩,越顯眼越好;但比顯眼更厲害的就是暗紋,不懂的不仔細看,看不出來所以然。
所以儘管疑惑,但他對皇帝關注起這事還比較高興,至少這說明朝廷注意到了,而且事情會發生改變:貂皮能產生更大的利潤。
更大的利潤會驅使更多中間商加入貂皮生意裡。
而在現在,戚繼光則接觸到更多的資訊。
這世界上再沒有人能比大明掌握到更多資訊了,人們掌握的資訊越多,整個世界在大明人眼中便越透徹,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都變得更加清晰。
普利縣的明軍向陳沐報告了英格蘭與莫斯科公國的毛皮武器貿易。
這份訊息從黑水靺鞨群島登陸望峽州,經電報送至北京,再由電報快速傳送至嘉峪關,依沿途軍事據點晝夜不息發至伊犁河谷,完成大半個世界的旅途。
如果不知道這些,戚繼光又如何能想象到,因為大陸最西端小島上的夷人收購毛皮,使數個汗國慘遭兵禍生靈塗炭呢?
但如今這些訊息總結到一起,結論便很容易被提煉出來。
當然了,戚繼光是絕對想不到他的皇帝已經掉進錢眼裡,讓他派人向北捕獵完全就是為了掙錢。
萬曆始終覺得自己窮,沒辦法,這兒的錢要造戰艦、那的錢要修鐵路、多的錢要留著賑災,更別說普及教育、軍事改革所需要的高昂軍餉、還有亂七八糟等待投資的科技和他那座地上博物館三洲宮。
他窮的連個墳都捨不得修。
戚繼光不知道這些,他覺得陛下自有聖明決斷,全靠腦補出一個壟斷世界毛皮生意的大計劃,潛意識裡將這個出現在眼界中的羅剎國視為敵人。
“管他羅剎還是妖怪,烏拉爾山不錯,城南塞北的千年戰爭結束了,今後我中華武人之最高榮譽,當封烏拉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