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廖炳勳究竟在想什麼?寧可家破人亡依然還硬挺著。”王崇古不解地苦笑道。
“難道說他有什麼難言之隱?要不要再好好問問他?”方逢時奇怪道。
“問是沒有用的,如果能問出來,曹大人他們也不會麻煩二位了。”況且嘆息道。
老實說,他看到廖炳勳父子時,觀感相當不錯,實在不想讓他們遭到這樣的結局。
一旦抄家那就是真的抄家了,想要平反是不可能的,三堂會審不承認會有冤假錯案,實際上也沒有出過一件。
“邊軍那裡有沒有問題,李總兵會交人嗎?廖京生可是躲在軍營裡呢。”況且有些擔心地問道。
王崇古冷笑道:“我就不信他李志鵬敢舉兵對抗,那就是公然造反了。”
況且道:“如果他敢抗拒,總督大人知會我一聲,我親自帶人去抓這廝,而且由錦衣衛立案審查。朝廷以文制武不是空話,武官必須置於文官的領導之下。是什麼時候是誰允許這些武官驕橫跋扈了?”
王崇古、方逢時相視苦笑,他們心道:人家現在也沒抗拒啊,您老人家說這麼早幹嘛?誰允許的,當然是朝廷養成的,我們跟這件事有嘛關係啊。
以文制武是太祖洪武年間定下的國策,不過一直的中期以後才開始嚴格執行。主要是洪武、永樂年間文人不給力,不肯跟朝廷好好配合,朝廷許多時候還得靠著武官辦事。
但那時候也沒有武官敢跋扈的,朱元璋對廚子都很寬容,就是對武將不肯有絲毫的姑息,該殺就殺,決不手軟。
永樂帝駕馭諸將,雖不如太祖皇帝那樣霸道,卻也沒人敢抗拒命令,最多不過打點折扣,搞點小動作。
邊軍跋扈還是起始於武宗正德年間,最後成於嘉靖年間嚴嵩秉政時期,這老小子誰給的賄賂多就給誰將軍當,真是官以賄選,政以賄成。
嚴嵩父子兩人壞事沒少做,尤其是對軍政的破壞力度之大,幾乎讓人懷疑他們是異族間諜,專門潛入進來從事破壞活動的奸細。這爺倆真是死不足惜。
都說徐階也沒少摟銀子,尤其田地比嚴嵩父子劃拉的還多,但徐階在國家大事上還是有底線的,他只是在某些政策上偏袒江南士族。但在大政方針上,還是以朝廷利益為主,所以朝廷上下都很服他,罵他的人也很少。
現在官軍跋扈驕橫的主要還是邊軍這一塊,京軍處於天子腳下,絕不敢如此猖狂,不要說三堂會審的堂帖,就是順天府給他們發個公文,他們都得一絲不苟地配合做好,過後向朝廷申述那是另外一碼事。
況且對京軍的事有所瞭解,所以才對邊軍這裡的狀況憤慨不已。
現在由於小王子的到來,關外的形勢已經緩和下來,正是著手整頓一下邊軍這塊毒瘤的最佳時機。
若不是不想讓王崇古、方逢時兩人難堪,況且早就大刀闊斧地開始著手整頓了。
朝廷也一直想整頓邊軍,更想撤銷、淘汰一批官軍,可惜掣肘的人和事太多了,始終無法辦成這件事。
明朝中期以後的政策大多數都是完成於嘉靖年間,嘉靖帝是有魄力也是有膽識的人,更想幹一番大事,可惜修道佔用了他太多時間,許多時候力不從心。
海瑞也正是看出這一點,才痛罵他不幹正事,沒有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國家大事上。他預言只要嘉靖帝真想這樣做,振刷天下弊政不過是翻覆手之間而已。
他這話不是阿諛奉承,而是真的認為嘉靖帝有如此的實力和才華。
不過要說修道使得嘉靖帝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那麼另外一個例子就是王陽明瞭,他也是一生修道,修道的力度比嘉靖帝還大,只不過王陽明不修房中術。
當年武宗時期,就有一些佞臣誣告王陽明謀反,武宗也是極聰明的人,審查一番後,笑道:“王守仁不過是修道人而已,怎麼會謀反?”
佞幸的誣告才沒有成功。
武宗也不是後世傳揚的那樣不堪,相反也是極聰明,精力旺盛過人的皇帝,只是他精力都用偏了,用在錯誤的方向上了,但也有一些事武宗處置的也是很英明的,不能總是拿著他因為姓朱就不讓天下人殺豬吃肉這件事笑話他。
他封自己為天下兵馬總兵官雖然有點不倫不類,令世人恥笑,其實細究起來,皇上本是天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軍權始終都在皇上手裡,而不在丞相手上,這是歷朝歷代都奉行不輟的治國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