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梁河西之盟,是秦國與少梁締結的一個地區範圍內的同盟。
這項同盟的約定很簡單,一,秦國與少梁相互承認彼此在河西境內的國土並承諾無不侵犯,二,若其中一國在河西的國土受到威脅,另一國必須全力相助,擊退外敵。
事實上樑墨大多數人對這項同盟是持反對態度的。
畢竟秦國的河西之地,佔奪的是河戎國的土地,而河戎國雖然被中原各國蔑稱為戎國,但就本質而言,他確實是一個接受中原文化與傳統的國家,不屬於異邦,因此按照墨家的主張,少梁不說支援河戎復國,最起碼不能認同秦國對河戎國的侵佔,甚至是抵制。
但由於這項同盟是締結於梁墨誕生之前,而且當時少梁是沒有辦法,因此梁墨弟子也就只能預設了,等到有朝一日想辦法解除這個盟約。
而在解除這個盟約之前,少梁就必須履行這個盟約,畢竟李郃希望少梁得到‘守信重諾’的好名聲,便與日後與他國的邦交。
不得不說,秦梁河西之盟始終是‘魏梁關係’繞不開的一個關鍵問題,兩國在這件事上存在對立性的衝突:只要魏國的軍隊攻入河戎國,少梁就有義務助秦國防守。
近一年來,每當瑕陽君要勸說魏王與少梁改善關係時,公孫衍便丟擲此事,最終成功勾起魏王的憤慨。
但如今,瑕陽君已想到了一個辦法:既然無法讓少梁解除與秦國的河西之盟,那索性就繞開它,徹底放棄河西,這不就與少梁沒有對立衝突了麼?
至於與秦國的戰爭,瑕陽君也清楚秦國的野心絕不會止步於河西,但只要少梁不介入、韓國不介入,憑魏國中原霸主的實力,難道還守不住河東?
或許有人會問,這對魏國有什麼好處?失去了河西,在河東這個家門口迎戰秦國,就算將秦軍擊敗也難以奪回河西。
事實上這好處大了,比如說,魏國可以將進攻重心轉向東面、南面。
佔據中原富饒之地的衛國其實也很富裕啊,宋國也很富裕啊,齊國就更別說了。
南邊的楚國,雖然貧窮落後,但勝在土地廣啊,有這麼多可進攻的目標供魏國選擇,他魏國難道就一定要跟秦國死磕?
更何況,魏國佔據河東、秦國佔據河西,雙方以大河為界,誰也奈何不了誰,這也大致符合韓國與少梁想要的平衡,魏國完全可以藉助這個點與兩國結盟,促成‘三小晉同盟’,合力將秦國這頭猛虎關在囚籠裡。
介時秦國只能止步於河西,而魏國卻能向東、向南開拓,十幾二十年下來,秦國如何趕得上魏國?
當初魏王傾向公孫衍的主張,不願採用瑕陽君、惠施的主張,但如今因為公孫衍逐漸失寵的關係,瑕陽君趁機再提此事,魏王仔細想想,倒還真是這個道理:他魏國幹嘛要為了奪回河西與秦國死磕呢?與趙國一同瓜分衛國不好麼?與韓國一同瓜分宋國不好麼?宋衛兩國的土地可比秦國富饒多了。
“……瑕陽君當著在下這個墨徒的面,說什麼瓜分宋衛兩國,這恐怕不太合適。”
當瑕陽君毫無隱瞞地向李郃、墨踐說起他勸諫魏王的話時,鉅子的神色就變得有些古怪了。
瑕陽君連忙拱手致歉,笑著說道:“只為勸說我國大王,並非冒犯墨家的意思,請鉅子見諒。”
墨踐看了瑕陽君兩眼,並不相信瑕陽君這番話僅僅只是說服魏王,畢竟既然魏國放棄了河西,那就肯定會進犯其他國家。
不過他也不想破壞當前的好氣氛,讓李郃為難,因此沒有深究。
注意到瑕陽君的話讓墨踐有些不愉快,李郃適時地岔開了話題:“小三晉同盟……公孫衍沒有阻止?”
瑕陽君冷笑道:“前一陣子他強行要促成三晉同盟,拉著趙國的兩個公子去了韓國,結果惹怒了韓侯,導致我魏國與韓國關係惡化,大王為此震怒,將其訓斥了一番,我尋思他這個相邦,估計也當不了多久了。”
“原來如此。”李郃微微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