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李郃與申春聊了許久,二人也傾向於可能是秦國在背後運作,否則魏國怎麼會失智到認為,對韓國施壓就能逼迫韓國加入三晉同盟呢?
要知道今時不同往日,昔日韓國向魏國屈服,那是因為韓國沒有一個可靠的盟友,而如今,韓國有了少梁這個利害一致的可靠盟友,這意味著韓國可以逐漸強硬地對待秦、魏兩國,倘若其中一方逼迫過甚,韓國大可以倒向另一方。
或有人會問,倘若韓國是採取這種外交策略,那有沒有少梁又有什麼區別呢?
區別大了!
就拿這次魏國聯合趙國對魏國施壓來舉例,韓國為了保持自主性,確實可以倒向秦國,但在此之前韓國得考慮兩件事:其一,韓秦同盟是不是打得過魏趙同盟;其二,在擊敗魏趙同盟之後,秦國會不會過河拆橋。
畢竟秦國可向來不是什麼善男信女,先擊敗魏趙兩國拿了好處,然後回頭對付韓國,秦國完全乾得出來。
因此少梁這個小盟友的存在就對韓國至關重要。
首先,少梁加入秦韓聯盟,可以確保戰勝魏趙同盟;其次,倘若秦國在魏趙同盟戰敗後過河拆橋,掉頭對付韓國,那麼韓國也能與少梁組建韓梁聯軍,對抗尚未恢復元氣的秦國。
只要秦國不失智,就不至於在剛剛結束與魏趙兩國的戰爭後,再次發動與韓國、少梁的戰爭,哪怕有這個想法,最起碼也得修養個幾年。
而幾年之後,魏、趙兩國也差不多恢復了一些元氣,此時若秦國對韓、梁兩國動手,那麼韓國就能拉入魏趙兩國,組成‘三晉加少梁’的強化版三晉聯軍,討伐秦國。
所以說,少梁在韓國的戰略中非常關鍵,他可以確保韓國立於不敗之地,有了穩固的‘韓梁同盟’,韓國絲毫不懼秦國或魏國單一方的威脅,除非秦魏兩國聯合起來……
當然暫時還不會發生這種事,畢竟秦、魏兩國還沒確定河東的歸屬,等到一方失敗,徹底放棄了河東,到時候韓國與少梁就得小心了。
“申相考慮過拉攏趙國麼?”
李郃向申春提及了魏國的駐使惠施:“魏國駐我少梁的使者惠施,申使不陌生吧,他跟你談過‘四國雙同盟’的提議麼?”
申春與惠施都住在舊梁,平時也有照面,申春豈會不知,點點頭笑道:“……是魏韓梁同盟與韓趙梁同盟吧?他跟我談過,是很有意思的主張。”
所謂的‘四國雙同盟’,其實就是惠施當初向瑕陽君提及的‘聯韓梁’主張:以默許韓、趙、少梁三國建立同盟為代價,來促成魏韓梁三國同盟,後者是用來對付秦國與齊國的,而前者是為了讓韓、趙、少梁三國對魏國放心,相當於是給魏國套上了一層枷鎖。
說白了,即韓、趙、少梁三國繼續支援魏國作為天下的霸主,而魏國則給予不侵犯三國利益的保證,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三晉同盟’強化版的‘四國同盟’,以應對秦國、楚國、齊國三個方向的威脅。
不得不說,但從理論上來說,惠施這個‘四國雙同盟’的可行度確實很高,既能照顧魏國的利益,也能照顧韓、趙、少梁三國的利益,關鍵還是在於魏國的公信力。
魏國雖然仍是天下的霸主,但信譽太差,鑑於曾經魏國多次侵犯韓國的舉動,申春實在不敢去嘗試那所謂的‘四國雙同盟’——萬一到時候魏國背棄承諾私底下與趙國勾結,那豈不是又成了韓梁同盟對抗魏趙同盟?
因此申春只是覺得惠施的這個主張比較有意思,但也僅限於紙上,若真要施行,先等瑕陽君成為魏相再說——或者是這個惠施。
“先靜觀其變吧。”
在沉思了片刻後,李郃對申春說道:“請代我轉告韓侯與申相,若魏、趙兩國果真敢進犯韓國,我少梁必盡傾國之力援助韓國。”
雖說申春並不認為魏國敢在河東尚被秦國佔據的情況下對他韓國用兵,但得到了李郃這種程度的許諾,他也感到十分高興,拱手拜道:“多謝子梁大夫。……另外,在下回覆新鄭前,能否前往坑池駐營探望,以便向新鄭彙報那近千士卒的近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