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恭對軍寨的巡視,竟然持續了很久,直到暮色降臨,方才罷休。
這位近些時日一直安居在善陽,自奉甚為豪奢,都難得出小樓一步的老人。一下就展現出了曾為大隋名將,統萬軍而爭勝疆場的風采。
但為大軍統帥,就要熬得苦,精力健旺過於常人。王仁恭今天在寒風之中,上山下嶺,巡視了四處軍寨,足足往返了四十多里路,這才回到自家大營所在。
此處正對山間通路的河谷地沒有什麼可以安頓大營的城池。原因無他,險要之地,放不下一座可以容納足夠人口的城池。只能佈列軍寨烽燧。向南數十里,倒是還有如武義等小城。王仁恭也沒有縮到後方去指揮防禦,而是也頂到了前面。
烽燧軍寨居於山上,寒風甚大,狹小的空間陰溼,也放不下王仁恭龐大的中軍隊伍,乾脆王仁恭就將自家中軍大營放在了山下平地處,背林靠水,以山蔽風,比之軍寨之內,舒適了不知道多少。
中軍大營佔地足有二里方圓。外間是豎起的寨牆,挖出的壕溝,密佈的鹿砦,拱衛的小營,防禦體系一應俱全。
寨牆之內,佈置的就是中軍五營,成梅花狀拱衛。近兩千精銳甲士守衛。
而這一片的軍寨防禦體系中塞滿的是馬邑鷹揚府中壘射聲等軍九個營的人馬,連同徵發的鄉兵箭手,各色輔兵,足足六千餘人,其中精銳戰兵接近三千。
而馬邑越騎則是在王仁恭中軍左近數里外另設馬軍大營,馬邑越騎此次也出征近千騎。
王仁恭此次,就是以足足六千戰兵,憑藉防禦體系死守。以最充足的儲備,最堅固的防禦體系,準備將不足四千飢疲的恆安鷹揚兵死死堵住,直到他們自己崩潰!
中軍大營近兩千甲士拱衛在內,更裡一層,又築起一道木柵寨牆,守衛之人,盡是王家的錦衣家將,內著甲冑,外披錦袍,俱都是虎賁之士。
在外間甲士面前,這些錦衣家將,向來是鼻孔朝天。
但對著最內一層中的各色人等,這些錦衣家將就變了臉色,說話之間,恭謹萬分,不時還會抱拳打躬,禮數週全到了極處。
最內一層,就是貼身伺候王仁恭的各色人等。
在內寨正中,用錦緞設起了圍帳。白日站在高處遠望此間,數十丈方圓的錦緞圍帳,光華燦爛,耀眼生光!
圍帳之內,就是牛皮大帳。連綿成院落模樣,外院內廳廂房,一應俱全。這些牛皮大帳,不僅避風防水,更經薰香燻過,一點難聞的味道也無。大帳之內,鋪設了地板,地板之上,再置絨毯。王仁恭居所大帳之內,絨毯更是遠從大食而來,毛長可以沒脛。雖然置身於苦寒之地,但是在這樣的大帳之中,簡直溫暖如春!
在這錦緞圍帳之中,足有一百多人的隊伍伺候著王仁恭一人。行軍打仗,王仁恭是絕不會帶女子的,他向來在美色上頭也是很淡。這一百餘人,俱都是太原王家的家生奴才,至少為王家執役三代以上。隨王仁恭出征的,也都是挑選出來的精壯漢子。
這百餘名貼身家生子,在最為關鍵時刻,也是都能披甲上陣,或者為家主做最後一搏,或者保住家主,脫離死地,哪怕他們全部喪失性命,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