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內,養心殿。
皇帝面前擺著五封信,上面標記分別為金、木、水、火、土。座下幾人皆盯著那些信沉默著,等著皇帝把想法宣諸於口。
這些匿名信件都是在武舉大會這些天陸續送到的,這些信件分別由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驛站送達金陵,無法查明起來源,但收信人都是朝中舉足輕重的大人物,而信中內容更涉及到大明的江山氣運!
寄信人是誰?送這些信來究竟有何意圖?
今日武舉大會結束之後,大司空聲稱回到府上發現有人送來最後那封關於“金芒珠”的信函,第一時間入宮覲見皇帝陛下。
皇帝朱元璋收集齊五封信後立刻召集了燕王和寧王兩位皇子,以及皇后和羽貴妃,高安和大司空也被召來議事。
土芒珠的信是由靈隱寺的釋道神僧帶來的,木芒珠的信在昨日武舉會場上,由一隻鴻雁於眾目睽睽之下傳信給羽貴妃,火芒珠的信是六扇門高安發現的,水芒珠的信則寄給了太監總管何公公。
“現在有關五芒珠的信都齊了,大司空有何高見?”皇帝緩緩睜開眼睛,歷經悠長的沉思之後問出了這個問題。
大司空似早有預料,恭敬回道:“回陛下,微臣確實從古籍中提起過女媧補天所用的五色石的記載,只是這些傳說太過久遠,已經無從考證了。這些匿名信件標註了五芒珠的位置以及龍脈風水的變遷,倘若內容屬實,的確可以派人去求證一下。”
皇帝又問:“這些信裡說,把五芒珠從原來的舊龍脈中取出,再安置到新的地點,以鎖定新的龍脈。你覺得此事有多大把握?”
“微臣對五芒珠只是所知甚少,也只是略有耳聞而已。信中所言,龍有五爪,這五顆芒珠就安置在五顆龍爪之處。但摸龍定脈非一日之功,也非我一人能夠完成,此事需從長計議。”大司空回答的甚是恭敬,不過這話回了跟沒回一樣。
洪武帝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司空,什麼都沒再說。
大司空察覺到皇帝陛下對這個答覆並不滿意,輕咳了一聲,又道:“回溯過往百年,九州地震頻發,山崩泥石,洪水恣肆,地貌變化極大,早已不復幾千年前的風貌。據一些風水術士之言,九州之龍脈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神龍有掙脫封印、蓄力騰起之勢。也有觀點認為,這百年來的地震山崩正是神龍為掙脫束縛而做出的掙扎。”
“主龍沉睡千年即將甦醒,新衍生無數小龍又在躍躍欲試,一旦神龍掙脫束縛,屆時天崩地裂洪水猛獸,群魔並起,天下危矣。”
何公公聽著有些著急,催問道:“那到底搜尋‘五芒珠’之事行還是不行啊?”
大司空眼觀鼻,鼻觀心,說道:“行也不行,不行也行。”
何公公覺得荒謬至極,半張著嘴巡視了一圈,與在場中人交換了眼神,問道:“這算什麼回答?”
皇帝淡淡地盯著大司空,等著他的解釋。
大司空道:“‘行’的意思就是五芒珠有很大的可能性存在於這些地方,而且舊龍脈歷經幾千年的變化,確實已經變了很多,探尋蒐集五芒珠的確有這個必要。”
“那又為何‘不行’啊?”何公公催問道。
“微臣以為,咱們不知是誰寄來的信,把信寄給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既然寄信人明知五芒珠地點和秘密,為何不自己去尋找?這其中一定有隱情。在沒調查清楚這些之前,我們不好輕舉妄動。此謂‘不行’。”
何公公笑了一聲:“真是‘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洪武帝茶盞敲在茶几上,聲音不輕不重,嚇得所有人都噤言。
皇帝沉吟道:“大司空思慮不錯。事涉龍脈國運,確實防不勝防。但放之任之,若被別人搶了先機,豈非後患無窮。朕以為,此事不破不立,不如賭上一把。”
燕辭歸和寧玉權兩位皇子相視一眼,二人皆是心中苦笑,父皇向來是個險中求富貴之人,搜尋五色石之事怕是耽擱不得了。
皇帝道:“不管那人動機如何,倘若這五色石被他人搶了先,局面豈非更加被動?這世上沒有什麼賭局是十拿九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