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樂間的父親樂毅雖然已死,但是樂毅在燕國還留有不少軍中舊部,樂氏家族在燕中因此而擁有著不小的影響力,屬於需要被團結的物件。
於是燕王咳嗽一聲,開口對著道:“昌國君,伐趙之事,真不可行?”
樂間臉色一肅,極為鄭重的對著燕王道:“趙,四達之國,其民皆習以兵,以臣之見,切不可以戰。不若趁此時機或東出朝鮮,或北擊東胡,方為良策。”
作為燕國的重臣之一,樂間對於燕王心中的謀略和打算當然也是知道一些的。
鑒於現在樂間本身也屬於燕國臣子,樂間其實並不反對燕國南下。
但是在樂間看來,現在應該先把朝鮮和東胡這兩塊相對比較容易吞併一些的地方給打下來,然後再想辦法解決南下的問題,這才是正道。
而且在南下這方面,樂間的立場也和燕王不同。
道:“以臣之見,我燕國欲南下,滅趙不如滅齊。若趙滅,則我燕國將直面強秦,此絕非上策也。若連趙滅齊,則一來我燕國可南下爭霸,二來亦有趙國為我燕國阻擋強秦東進,此豈非兩全之策哉?望大王三思之。”
樂間這兩番話,清楚無比的表明了這位年輕的昌國君的立場。簡單的來說就是讓秦趙互相消耗,然後燕國趁機在其他方向上擴張,最後再想辦法解決秦國和趙國。
事實上這一套戰略並不是樂間自己想出來的,而是燕國在燕昭王時期的國策。
而且這一戰略在二十五年前樂間老爹樂毅的策劃下幾乎就已經要成功了,只可惜燕昭王死得太不是時候,繼承人燕惠王又太過忌憚樂毅而中了田單的離間計,導致滅齊大計在最後時刻崩盤。
燕惠王犯下的這個愚蠢無比的錯誤,不但直接結束了燕國短暫的霸主時代,更讓燕國浪費了整整二十五年的時間!
這就是一個昏君對國家的危害性。
燕王聽了樂間的這一番話,下意識的皺起了眉頭。
老實說,樂間的這些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確實也能夠算得上是一個可行之策。
但是燕王是打心底不喜歡這個策略,因為樂間這個策略的重中之重就是一定要和趙國聯盟,而且還是非常緊密的那種聯盟。
在燕王看來,趙國這些年簡直都要騎在燕國頭上拉屎了,現在還讓燕國去和趙國搞聯盟,讓燕王去認那個整整小了燕王一輩的趙王丹當大哥?
扯淡!
燕國就齊國和趙國兩個鄰國,所以燕國想要南下爭霸中原,要麼滅趙要麼滅齊,不可能有第三條路。
樂間覺得滅齊更好,但是在燕王的心裡,卻覺得滅趙更佳!
燕王思考了一會,這才緩聲道:“昌國君,若寡人以兩倍之兵攻趙,可勝乎?”
樂間斷然搖頭:“不可。”
燕王皺了皺眉頭,再道:“若寡人以三倍之兵攻趙,可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