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斬邪筆趣閣> 第三百七十一章 京城之秋,王朝之暮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七十一章 京城之秋,王朝之暮 (2 / 2)

古書有雲:兄弟鬩於牆,外禦其辱!

李恆威忠於國,乃是上將,對付石破軍有一定把握,暫時可壓得住。但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揚州元文昌上書,稱管轄下涇縣縣令陳道遠貪贓枉法,魚肉鄉裡,大興土木,無法無天。南陽知府接到狀告,派兵拿人,不想陳道遠蠻橫不服,膽敢反抗,還殺了南陽府的人,簡直膽大包天,形同叛逆……

元文昌洋洋灑灑,千字奏章,陳述陳道遠數大罪狀。因此要朝廷下旨,削去陳道遠所有功名,貶為白丁,再依法緝捕,交給大理寺審判。

這封奏章,掀起了軒然大波。

陳道遠誰人?

新科狀元,三元及第,更重要的是,還是皇帝欽命的。想當日,陳三郎會試文章開始之際並未得到青睞,不在一甲之中,卻是皇帝看了數卷文章皆不合心意,痛斥大臣,連著兩次,才終於把他的文章放上來了,被皇帝一眼看中。

再說了,陳道遠這個涇縣縣令也是皇帝欽命的。

依照正常程式,會試前三名,一般都直接進入翰林院做事,極少外放。翰林院乃人才基地,熬得幾年,很快就能上位。這也是對於一甲進士的褒獎,以及看重。

陳道遠倒好,直接讓一封密旨弄到涇縣當七品縣令去了。縣令當然沒有養在翰林院裡好,許多人覺得,這是陳道遠被貶。

問題在於,皇帝又禦賜了一把劍給他,這裡面就有文章了。

世間萬事,但凡與欽命禦賜沾上了關系,便具備了某些非同尋常的意義,值得深究。

許多人都搞不懂皇帝葫蘆裡賣什麼藥,讓人費解。有一種說法是皇帝想以陳道遠為棋子,安插到涇縣裡,能試探下元文昌的態度。

這個說法被不少人認可。

也有人認為皇帝此舉並不高明,或會刺激到元文昌,讓他起兵作反,從而適得其反。

持這般態度的,多是保守派。

皇帝突如其來的病倒,讓這個爭議告一段落,元文昌沒有動靜,石破軍已經反了。

滿朝文武,焦頭爛額。

但這只是開端,這不,元文昌開始出題發難了。

元文昌與陳道遠之間的是非矛盾,明眼人都心裡亮堂堂的,兩者為人,大夥兒也是一清二楚。其實到了這個份上,事實如何,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兩邊的人,哪一個最不能得罪。

答案顯而易見。

當即便有大臣上書,要陳道遠返京請罪。陳述緣由,再做定奪。

這個主張得到了不少大臣的同意,在他們看來,當下之急,大局為重,先要穩住元文昌再說。

只是一片雜亂之下,誰都不知道陳三郎人在何處。好幾天後,才有訊息傳回,說陳三郎跑到雍州去了。

朝野再度嘩然!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