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水園佔地數廟,甚為寬闊,其間假山流水,庭院深深,格局典雅別致。在靠後的地方上,有著三座院落,一看便與別的院落不同,極具個人風格。其中一間,藤蔓為牆,常年碧綠,看上去,彷彿把春天留住了一般。
院落門上,題著“曉妝”二字。左右兩邊有聯:春眠不覺曉;秋容何須妝?
屬於嵌字聯,含義雋永,又顯佳人自信。
卻說依嬋甚覺懊惱地來到這院落,進去,見一位姑娘正坐在堂上。此女眉目如畫,淡妝素雅,果然長得美麗,正一手託著香腮,怔怔發呆。
曉妝姑娘,魚水園的三大花魁之一。
依嬋上去,忿然地將陳三郎拒絕前來的意思說了,末了道:“這書生真不識好歹,別的人就算跪在院落門前,都不能讓妹妹看上一眼,他倒好,好聲相請卻不來,端什麼架子,我呸!”
那曉妝姑娘也感意外,有些懶倦地道:“不來也罷,我也有些困了,早點安歇。”
“那好,我就回那邊去了。一屋子舉子還在弄文會,鬥著呢。”
曉妝笑道:“若有好的詩詞,記得寫下來,拿來給妹妹我看一下。”
依嬋道:“都是些應景之作,連韻律都做不整齊,如何入得妹妹的眼。只有新來的這位,碰巧寫了副好對子。難得妹妹有心,要與他說幾句話……哎,不說也罷。”
告辭返回謝家居,入得院子,剛邁進屋門,就聽陳三郎說道:“不巧,我正有一首《水調歌頭》,你且聽聽……”
屋中的人,都靜下來,連珍玥也停止彈琴,把一對手壓在琴絃上,生怕琴聲幹擾到陳三郎思路: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陳三郎的吟誦,語調非常押韻,抑揚頓挫,帶著一股唱的意味在裡面。
在夏禹王朝,詩詞本就常常被譜成曲,多為慢調,極為符合現在陳三郎的這一首《水調歌頭》。
琴師珍玥聽著,情不自禁手指便撚動琴絃,和著音律,彈奏起來,居然分外契合,不差分厘。
陳三郎的詞,像是天生具備了音律,直接便可詠唱出來。
當吟誦到後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時,葉藕桐失聲叫道:“原來便是此句……”
內心波瀾,經久不息。
這兩句,他在從揚州去往南陽府的船上,曾經聽古臨川唸叨過。當其時,他以為是古臨川寫的,為之嘆絕。可問過之後,才知道出自陳三郎之口,只得兩句,沒有補全。
那時候葉藕桐心癢難忍,好幾番纏著陳三郎,要他做全了,詞也好,詩也好,必成名篇。
然而陳三郎只笑笑,不予回應。
時過境遷,當全詞從陳三郎口中吟誦而出,葉藕桐如得珍寶,欣喜無比。滿心歡悅之餘,又感到一陣頹然。覺得自己平時苦心寫下的那些詩詞,與之一比,簡直如同糞土,毫無價值。
這一首《水調歌頭》堪稱莫大殺器,可穿越時空,經得起無數考驗。再配上珍玥的琴音,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