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為做官,與仁義道德一點不沖突。
跟隨陳三郎的人,大都渴望做官。周何之不用說,他是中不得舉,無奈落魄;周分曹雖然數次拒絕元文昌,不過他是不願意與元家為伍,同流合汙;就連心態最為淡泊的宋志遠,他也是想當官的。教書育人,書院院長,也有著官場身份,只是清閑許多罷了。
嚮往仕途,施展心中抱負,是天下讀書人的心願,本無可厚非。
眾人冒著生死危險追隨陳三郎,若單純只為了恩情,就絕無法長久。
他們有血有肉,也是想建功立業的。
現在,機會來了。
雍州淪落,朝廷屯兵中州,抵禦蠻軍北上,但在擊潰蠻軍之前,是難以派遣兵甲來收複雍州的了,當今形勢,根本沒有那個能力。不過朝廷也不是就此坐視不理,前一陣子,特地下了一道旨意,號召雍州民眾自發組織,組成義軍,攻擊剿殺蠻軍。只要有功,就會封官。功業越大,官就越大,如果能光複雍州,甚至還能成為雍州刺史……
這個餡餅就大了。
毫無疑問,在處理雍州的手腕上,朝廷下了一步極為高明的棋,也不知是哪位大臣想出的策略,想必在遙遠的京城,那邊也不是想象中的那麼毫無作為。
朝廷在雍州封官,並無實質俸祿,所付出的,就是區區名銜,別的一切,都得當事人自己爭取,得不斷與蠻軍修羅教派做鬥爭。不奢望這些義軍能夠給予蠻軍重創,但只要形成一定的騷擾損耗,便算成功了。
雍州位於蠻州與中州之間,具備著非同一般的戰略意義,對於石破軍而言,雍州已經屬於後方了。如果這塊地域有人搗亂,便等於切斷了蠻軍與大後方蠻州之間的聯系,使得蠻軍難以為繼。
有訊息傳言,石破軍已經急不可耐地想要舉兵攻打中州了。從某個角度上看,這位蠻王應該也是意識到了危機。
朝廷用意並不隱晦,但許多人仍趨之若鶩,都想參加義軍。
因為當官,並非是讀書人的專利願望,天下人,都想當官。草莽也好,土豪也罷,都逃不了官字的吸引。
人多了,魚目混珠,紛紛擾擾,為了立功,不惜濫殺無辜;而彼此之間又自然而然發生內訌爭鬥,卻都是人心使然,無需多說。
由此理解朝廷旨意,若是佔據了嶗山府,陳三郎便可申請成為知府,下面的人當然也是飛黃騰達了。
這一路風雨兼程,道上也曾遭遇數撥人馬勢力,不過都是不入流的貨色,有自動讓道的,也有不長眼來攻打卻被殺得落花流水的……
總之算是順利地過來了。
這一日,終於進入到了嶗山府區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