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瑞娘她娘先是尷尬地笑笑,附和著王氏。然後保證道:“正是趙三嫂子你說的這樣了,巷子裡也不是沒有明白人,到時候自然清清楚楚。”
其實這就是會幫趙家辯駁的意思,也是會把王氏的說法發揚出去的意思。
送走了麥瑞娘她娘,王氏趕走了所有了孩子,就是她、方婆子、趙嘉三個人坐在一起。
“這件事就是我剛才說的那樣,家裡人一定要咬死了。”其實不用王氏這麼說,方婆子和趙嘉也是這麼想的。
不過這件事中受打擊最嚴重的是曾月娥,之前好歹還能告訴自己那一點兒念想是好的。現在這件事則是告訴她,連念想都是假的,那不過是一個想要拐賣她的人販子而已。
曾月娥的內心打擊自然不會影響到王氏,明人面前不說暗話,她對別人都咬死了這件事,但是對於王婆子還是若隱若現地說了真話。實在是王婆子不同於其他人,其他人多是一個猜測而已,而她就不同了,她要是問起來,那就是真的知道了。
好在王婆子也不是碎嘴的人,這種事在她這裡都能被保守秘密。而且她主要也不是想要和王氏說這件事,她提了一句之後馬上就感慨道:“你這小姑可不是省油的燈,有些麻煩是找上她,有些則是她主動找了麻煩。現如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了,她和她的兩個姐兒以後還有的麻煩呢!你心裡難道就沒有一個打算?”
俗話說‘疏不間親’,也就是說關系疏遠的那一個人絕不會在一個人面前說另一個和這人關系親近的人。因為哪怕你是好心,這個人也不會領你的情,反而會覺得你格外討厭。
所以這話王婆子不會和方婆子說,而會私下和王氏說——至於說王氏和趙嘉的姑嫂關系,且不說姑嫂之間就沒有幾個和睦,就說王氏和趙嘉這對姑嫂的實際情況吧。今年之前王氏是根本沒見過趙嘉的,更不用談什麼情分了。而趙嘉一來就是投奔自家,雖然王氏不會故意苛待趙嘉母女三人,但是要說她喜歡趙嘉母女三人,這似乎也蠻難的。
王婆子正是看透了這一點,這才敢這樣和王氏說,果然,王氏沒有露出任何不快,只是做出無可奈何的樣子攤攤手道:“我何嘗不知道我這小姑有許多自己的心思,恐怕日後要生出事端。不只是我,我娘也是這麼說的。但是我有什麼法子,那是趙家正經的姑娘,如今她也沒有人可以倚靠了。我家又不是窮的揭不開鍋的人家,只是養三張嘴而已——若真是把人給推出去,其實也是過意不去,而且他爹他奶也不能同意。”
王婆子呵呵一笑,她喜歡王氏就是這一點了。不是什麼真正的大好人,就是那種明明自家吃虧也沒有怨言的人。這種人好是好,王婆子也很敬佩,但是她知道她和那種人是處不來的。但是王氏又不是那種沒良心的人,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該做,她心裡都有一杆秤。這種人王婆子最喜歡,既不會讓她覺得自己自慚形穢,又不用防備著。
她見王氏是真沒往別的主意上打過,便提醒她:“我這裡有一個主意,你那小姑才多大,三十五上下而已。這個年紀雖然比不上少女嫩婦,但是想要嫁人可是容易的很!我給你介紹一個專做這種媒的婆子,保管說個差不離的人家。不說什麼家境殷實富裕,至少讓你小姑終身有靠,溫飽無憂。”
這話說的王氏心中一動,確實是這樣。這世道因為重男輕女,有許多人家女孩子出生就被溺死了,長此以往男多女少,再加上富貴人家的丫頭、妾室等,男人想要娶媳婦就更難了。
揚州因為富裕的關系,溺死女孩子的事情比起其他地方少了很多。但是揚州富貴人家很多,家裡常常丫鬟妾室一大堆,再加上揚州瘦馬養出來賣到全天下。實際上揚州男子討老婆並不比其他地方來的容易。
趙嘉三十五歲上下,想要找個頭婚的很難,但是當個續弦卻是很容易的。
心裡動了念,但是想一想又覺得太離譜擺著手道:“這不成的,我那小姑就是因為不肯再嫁,這才動魯地跑到揚州。這時候到了揚州讓她嫁,這還是強人所難,罷了罷了。”
其實事情不是這樣的,王氏很清楚。當初趙嘉不肯嫁不一定是惦記丈夫,更多的是不滿意婚事——那可是賣到山裡!再加上兩個女兒也要被送去做童養媳,這才有了從山東跑到揚州來的事情。
不過這個問題在於,這實在是太敏感了,弄的不好就像是王氏要逼著趙嘉出嫁一樣,就像是之前趙嘉夫家對她那樣。這個問題可以由方婆子提出來,也可以由趙吉提出來,但是絕不能由王氏提出來。
自古以來,各種民間小說裡嫂子總不是一個好角色。若是有什麼壞的形象要塑造,總是不忘記落在‘嫂子’身上。這是為什麼?為的就是在全家一個姓的情況下,只有‘嫂子’這種存在是外姓人。
不管嫁進門的媳婦對這個家有多少貢獻,她們始終是這個家的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