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技術宅在古代筆趣閣> 第67章 剽竊風波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7章 剽竊風波 (2 / 4)

在這種“不上心”的氛圍下,顧文將最終修訂完成的考評冊上呈皇帝,彼時雍和帝正日理萬機忙得頭發都快掉光了,哪裡有空審閱從未出過錯的考評冊,想也不想就下了印,一錘定音。

於是,無數正翹首以盼的中下級官員們傻眼了。

原本說好是考評“上上”的,變成了“下上”甚至“中中”,許多清正廉潔業務能力強,但耿直不阿得罪上司的官員,官場生涯上第一次收到了“上上”的考評,正是大江南北一片懵逼。

無數信件飛到各部頭頭的面前,“大靠山”們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以為是雍和帝暗中下令考功司行事,便糾集起朝中同僚一起質問,雍和帝卻一問三不知,再三詢問下才知道顧文做出了個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可做都做了,還能怎麼樣呢?

莫非再收回來重新考評一次?開玩笑,當今聖上可是下印了的,召回來,這不是打雍和帝的臉嗎?

有心想要問罪,可人家顧文一舉一動全都是按照規章制度,就連派去地方的官員也都是嚴格派出的考功司屬僚,奈何就是無人報信,雖然幾十年來無人遵守過,但規章就是規章你不能當他不存在啊!

最重要的是,雍和帝對此事態度十分微妙,雖然當著三省六部諸位大臣的面大光其火,但對顧文其人卻沒有過一句重話。

如果顧文從屬於朝中某個派系,眾文武當然不至於如此束手無策,可顧文他從入仕起就不偏不倚彷彿在走鋼絲,從不主動得罪誰也不主動向誰靠攏,其師王行之更是有名的只管教書育人從不問政事,如此孤臣,往往最得皇帝信任,最終此事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自那以後,彈劾顧文的奏章就如同雪片般不斷堆滿雍和帝的桌案,對於這個小愣頭青,雍和帝其實是很是欣賞的,是以對於這些捕風捉影的彈劾,看看也就罷了。

眾官員氣不過,卻又沒法抓到顧文的把柄,別看顧敬元這人整日笑呵呵的大大咧咧,時不時還喜歡跟人開開玩笑,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樣,但實際上比泥鰍還要滑不溜秋,給他設陷阱,還要時刻注意別把自己給坑進去。

加上皇帝的回護和王行之的面子,天長日久,眾人幹脆也就看開了。

好歹只是一次考評,年輕人嘛難免沖動,只要多加勸說磨磨性子也就是了,於是雍和帝終於清靜了一陣子。

可現今臨近秋闈,秋闈之後按例各處就該開始準備收集一年來的考評了,眾大臣眼睛都盯著顧文,正想著一一上門好生規勸,防止這小子又暗地裡搞事情的時候,沒想到今年的顧文不低調了,反而大張旗鼓地分派考功令史前往各地大小官府實地考察。

三省六部也沒能倖免,拿著考功司銘牌的令史們往正堂上一座,眼睛死死盯著各部大小官員,還隨身帶著紙筆,時不時在上面寫寫畫畫,鬧得眾人是心驚膽戰。

各部主官有心從令史們嘴裡套出點話來,但誰也不知道年僅二十三歲的顧文是什麼時候把考功司捏成一團的,往常點頭哈腰的令史們如今腰桿子挺得筆直,誰來呵斥張口就是大齊律令,唬得人一愣一愣的。

去年那一套就搞得各地人心惶惶,今年再來一次那還得了?

於是三省六部齊出動,勸諫的、彈劾的奏章不斷擺到雍和帝面前,王敦茹幾乎隔一日就要就此問題找雍和帝談談心,吏部尚書孫顯午已經常駐在顧文家中,王行之府上也差點被踏破門檻,唯一安靜的就只有看熱鬧的各處武將府邸。

此事說嚴重也沒有嚴重到非要整死顧文的地步,所以文官們都還算剋制,硬的不行,咱們來軟的!

顧文和王行之到還好,一個死守半山書院閉門不見客,一個動不動就跑老師家多清閑,只剩下雍和帝本就因為抑商和收攏兵權的事頭痛得不可開交,現在又來這麼一套,簡直看見顧文的名字就産生心理性煩躁。

“總而言之,你這個學生做事也太亂來了!”雍和帝吹鬍子瞪眼睛,“他想替朕整頓吏治是好事,就不能想點和緩些的法子嗎?非要這麼亂搞,你這些年都教了他些什麼?!”

“陛下教訓的是。”王行之例行請罪,腦中卻閃過李文柏的身影。

他有種預感,這個商賈出身的少年,或許會成長為比顧文還要令他驕傲的子弟。

與此同時,半山書院王行之的書房裡,李文柏正聽顧文談及往年會試的經驗,書房門突然“砰”地一響,顧文抬頭看去心中一苦——這個橫眉怒目雙眼能噴出火的中年人,不是他的頂頭上司,吏部尚書孫顯午又是誰?

要說這孫顯午也是個奇人,年僅四十歲時便憑借執政天賦和為人手段高居吏部尚書之位,之後整整十年不上不下再沒有挪動過,無論朝中局勢風吹雨打就是沒人能讓他挪窩,強勢如王敦茹也拿他沒辦法。

孫顯午以吏部尚書之位,硬生生拉扯出了朝堂上僅次於王敦茹一黨的另一派系,就連當朝左相也唯孫顯午馬首是瞻,雍和帝看在眼裡,想要為其換個更為位高權重的位置,孫顯午卻堅辭不受,偏要做個雷打不動的吏部尚書。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