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不器很坦誠地說:“我做了這麼多年網際網路,雖然一線的工作參與得不多,可在關於產品的推廣方面,也算是有一些心得。我大概……大概總結為了三類,主要就是買量驅動、銷售驅動和病毒式的裂變驅動。”
“啊?”
鄭曉麗微微一怔。
在這方面,周不器並沒有接受過什麼系統的訓練,屬於野路子出身,一路都是摸索著過來的。鄭曉麗就不同了,她經過很專業的訓練和指導,閱讀過很多相關的書籍,在紫微星內部的大講堂裡也接受過無數次案例的分析課。
稍微思考了一下,鄭曉麗就明白了周大老闆的意思,笑著說:“哦,就是MLG、SLG和PLG。”
周不器哪知道這麼專業的名詞,“啥意思?”
鄭曉麗道:“MLG就是MarketingledGrowth,就是市場驅動型增長。主要透過各類渠道上的營銷,比如網站上內容營銷、廣告、公關活動等形式來獲取新客戶。”
周不器笑道:“就是買量唄!”
“對,就是買量。”鄭曉麗頓了一下,接著說道,“SLG就是SalesledGrowth,就是銷售驅動型增長了。是以銷售為主導的增長策略,不過這種策略更多地是應用在B端市場。”
這個概念就跟周不器的說法對上了。
買量的模式,就是商家花錢在各種地方打廣告,然後讓使用者被廣告吸引,主動地下載、安裝產品,成為使用者;
銷售的模式,就是商家不花錢打廣告了,直接花錢打造一個強大的銷售團隊。然後銷售團隊去地推,上門推銷,引導使用者成為自家的客戶。
既然是上門推銷,總不能去老百姓家裡挨家挨戶地跑,所以一般都是應用在B端的生意裡,只去跑一些公司、機構、學校之類的組織和單位。
搞定了一個單位,這個單位的員工就都會是產品的使用者了。
比如紫微雲的大部分業務,都是採用的這種策略。
至於第三種周不器說的病毒式裂變模式……
鄭曉麗道:“PLG就是ProductledGrowth,是產品驅動型增長。以產品為主導的增長,透過產品本身來推動公司業務。讓使用者自行完成對產品的認知,然後成為一個產品推廣的節點,吸引更多身邊的人。”
頓了一下,鄭曉麗笑著說:“不過這個行業概念不好,也不知道是誰起的名,不夠形象。我還是覺得您的概括更準確,靠著產品的裂變驅動。”
“嗯。”周不器點了點頭,自然很滿意,“裂變驅動,才是紫微星過去這些年裡快速發展最核心的法寶!”
校內網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一個大學生使用了,用好了,就會推薦給身邊的同學、室友,然後就吸引來了更多的大學生。一傳十、十傳百,就發展起來了。
朋友網也是這樣的邏輯。
包括現在全球第一App,主打海外市場的Helo,以及國內第一大App微信,之所以做得這麼好,主要也是靠著這種裂變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