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美國人合作創業,這效率就是差。
這都快半年了。
好在終於啟動了。
創業地點選在了紐約,距離暢遊的紐約總部園區附近,來往方便。啟動資金也確定了下來,這是周不器和辛諾夫斯基的最大分歧點,經過了多次的商討,也達成了統一。
周不器出5000萬美元,持股50%;辛諾夫斯基出資4000萬美元,持股40%。
剩下的10%,用來吸引人才和組建最好的創業團隊。
以辛諾夫斯基在行業裡的名聲,都不需要周大老闆出馬,他一個人就足夠了,很快就吸引來了一大批優秀的行業精英,組成了一個22人的創業小團隊。
其中16個人都是拖家帶口從西海岸來到東海岸的。
這是周不器給他出的主意。
不是紐約這邊沒人才,而是「折騰」起來更有凝聚力。
從矽谷這邊找人,然後說服他們要麼拋家舍業要麼拖家帶口的離開西海岸,去東海岸的紐約加入一個創業專案。
其實就是在折騰他們。
折騰的意義就在於有凝聚力,他們為了參加這樣一個創業專案,已經在矽谷那邊放棄了那麼多,千里迢迢的來到紐約。
這就頗有幾分不成功、便成仁的意味了。
就像破釜沉舟。
這鬥志就會更旺盛,拼搏勁頭就會更強。
如果選擇了「不折騰」的策略,直接從紐約這邊挑選創業團隊,就會很穩妥,還留有後路,在遇到很多重大困難的時候,就很難會拼死向前了。
當然,折騰的風險也很大。
一旦向前是死路,後路又給斷掉了,那下場就很慘。
很多人創業失敗,就直接從樓上一躍而下選擇死亡了。好一點的,也是從億萬富翁的大富豪淪為了負債幾千萬幾億的社會底層,老婆孩子都離開了,只能去撿破爛、送快遞甚至坐大牢了。
對周不器和辛諾夫斯基來說,當然無所謂「折騰」還是「不折騰」,他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創業者,他們身份高貴、底氣十足,有折騰的資本。
哪怕折騰失敗了,對他們來說也無所謂。
為了創業專案成功,從矽谷那邊挖人帶到紐約,去折騰那些創業的合作伙伴,就可以既有退路又有一往無前的創業精氣神了。
辛諾夫斯基忙活了半年,終於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