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領域的技術高低評判,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誰能運轉得更流暢。越流暢,效能就越好。
不過,網際網路產品跟硬體產品不太一樣。
硬體技術支撐的是一臺裝置,物件導向可控;網際網路技術是線上服務,面向的物件不可控,可能是兩三個,也可能是兩三億。
所以在評判網際網路技術高低標準,就出現了一個最至關重要的指標——規模。
拋開規模談流暢,都是耍流氓。
甚至可以做最簡單的直觀判斷,哪款產品的使用者規模大,哪款產品的技術水平就高,都不需要去探究背後的技術細節和實現的原理。
百度的使用者比Naver多,那百度的技術就更高;雅虎日本的使用者也比Naver多,那雅虎日本的技術就比Naver強。
周不器對此就做了一個簡單的小比喻,“就像做雞翅一樣。你做的雞翅很美味,可以打100分。肯德基做的雞翅味道一般般,只能打90分。那麼問題來了,你和肯德基做雞翅的水平,到底誰高?肯德基全世界幾千家店,都能有一套標準,每次都能有90分。你做雞翅,可能今天100分了,明天發揮不好就只有80分了。這就是規模在技術應用層面的重要參考。”
徐百卉這下就懂了,“所以就算很多韓國人都在吹牛,說Naver使用很流暢,比百度反應還快。可技術水平其實根本不夠看。”
周不器笑了笑,“然也!”
孫莞然也明白過來了,“所以雅虎韓國面向的其實是韓國市場,很多技術的開發和產品的設計都是基於韓國的5000萬人口規模來設計的。就算做得再好,技術水平也很有限。”
周不器道:“對,技術核心是思路,是方向的選擇。雅虎韓國如果開發出來了某一種技術在韓國市場應用的效果不錯,想要全球化的推廣,這就需要雅虎矽谷研發中心的二次開發了。需要把5000萬的規模擴充套件到5億。”
孫莞然恍然大悟,“這樣啊!”
周不器道:“如果真的推向全球市場了,那麼雅虎韓國做的是從0到60分的工作,雅虎矽谷研發中心做的卻是60分到100分的工作。這就像一個小孩子學習一樣,讓他從0分到60分,其實很容易。從60分到80分,也不算太難。可是,從80分提高到90分,就很難了。越往後越難。想從95分提高100分,別說韓國了,連國內的網際網路水平都不太夠,就只能去依靠矽谷。”
這就是從技術層面來看,只有中國才是除美國之外能開發出世界級網際網路產品的原因,就是規模的技術限制。
韓國的一款爆款App,在韓國做得挺好,可實際上技術水平只有60分,拿到了世界大舞臺上,根本就不夠看,也就是一款勉強及格的產品。
英法德日、北歐的發達國家,也都是這種情況。
國內就不一樣了。
國內有14億人口。
一款在國內火爆起來的網際網路產品,在技術層面已經完全達標了。
就算無法像谷歌、Facebook、微軟那樣有著100分的技術,可以服務全球20多億使用者。可國內的技術至少可以達到95分了,這就可以從技術層面碾壓世界上絕大多數的IT公司了,完全擁有了跟谷歌、Facebook等矽谷巨頭相競爭的潛力。
周不器接著說:“網際網路技術是一大抄,發展起來比其他那些高精尖的技術領域要容易。可是限制也明顯,技術和應用是相輔相成地提高。Naver的那些科學家水平差嗎?我相信一點都不比百度的差。之所以技術不如百度,是因為他們缺少成長的平臺。國內有十幾億人,這樣一個平臺給百度的工程師不斷地改進、不斷地提高提供了機會,讓他們要不停地去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解決問題。Naver就不行了,上限就是5000萬人,技術就封頂了。”
徐百卉若有所思地說:“所以就算三星電子收購了雅虎韓國,其實買過去的也只是基於韓國市場5000萬人口的60分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