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流行的績效考核體系,就是kpi了。
比如對一個程式設計師來說,每天寫程式碼最少不能低於多少行,差錯率不能高於多少……基本上都是這一類對工作量和差錯率的考核。
這種考核就太僵化了。
kpi不達標,就是業績不達標,員工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kpi達標,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弊病。
對真正的技術高手來說, 他是要儘可能用少量的程式碼解決高難度的問題,這才是一家科技公司需要人才,而不是在kpi的體系下製造複雜,造成系統冗餘和高昂的人工成本。
同樣地,用kpi考核,還有產品維護解決投訴率這樣的指標, 解決投訴率越高, 說明他工作越好。
可投訴率越高,恰恰說明了產品和服務有多爛, 每天都在受理和解決投訴。
結果就出現瞭解決投訴的人考核得分很高,但產品卻越來越垃圾的現象。
可以說,每一家公司的kpi體系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復仇女神。員工的工作之中,都一定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在kpi的要求下完成對公司的“復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過去這十年裡矽谷又完善、推出了新的考核體系:okr體系。
簡單來說,就是kpi是“定量”考核,okr是“定性+定量”考核。
先給一件事情定性,然後再定量。
比如開發一個程式,定量1萬行程式碼,100天的開發週期,那麼kpi的要求就是每天寫100行程式碼。這就導致厲害的程式設計師明明可以8萬行程式碼就完成工作,卻要按照要求加長到10萬行。
okr的模式,是先定性, 要開發出一款程式,耗時100天的時間。然後再根據性質來定量, 就是每天完成1%。
這樣一來,技術高手就解脫了, 每天只需要寫80行程式碼。工作量少了,開發出來的產品也更好了。
現在,矽谷的科技公司基本都是採用的okr考核體系。
紫微星從06年開始,就開始採用了這種模式,可是國內的其他網際網路公司,基本玩的還都是kpi的那一套。
這跟用人有關。
直到2014年以後,國內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地出現,每年新出現的創業公司多達280萬家,呈現出了一種空前的創業浪潮和投資浪潮。
在這種情況下,大批的國外優秀人才紛紛回國,就把okr體系帶回國了,這才迅速地在國內推廣開。
現在的國內網際網路公司,都比較本土和草莽,包括bat在內,都是一群本土高管。紫微星則不一樣,周不器招攬從境外招攬回來了一批人才,比如主管產品的副總裁許亮傑、主管人力資源的副總裁王海洋、首席財務官聶才俊、技術長沈向陽等人,都有著豐富的海外工作經歷。
只要周大老闆一聲令下向矽谷學習, okr體系就可以在紫微星推行下去。
可是, okr一樣有弊端。
定性之後, 同樣是定量,定量了1%……對很多優秀員工來說,他一天可能能完成2%的總任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