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就是討論在校大學生去矽谷大公司實習的問題了。
大學生在大四的時候去企業裡實習,是年輕人接觸社會、邁向工作崗位的前奏。因為是實習,學習的屬性很強,沒有工作指標,所以適應起來比較容易。
要是不經歷實習直接上手就在大企業裡工作,會非常吃力。
這個實習的履歷,當然是越高越好。
去微軟、谷歌、亞馬遜這種級別企業裡實習,就好似站在了IT企業的塔尖上,站得高看得才能遠,才能擁有更高的眼界和見識。別人需要在社會里摸爬滾打很多年才能擁有的眼界,他們剛出校門就可以達到了,起步就可以遙遙領先。
這樣的一批人,最好是能夠為我所用。
可這也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過上了“奢華”生活,再回來過“貧苦”日子,就不怎麼情願了。早些年國家還組織了許多各種形式的對外交流,漸漸地就只剩下了大學與大學對接的形式。
國家都解決不了的事,紫微星能辦到嗎?
叫來了許亮傑、孟厚坤、王星、季子安和王海洋,一起開一個小會。
“咦?老沈呢?”
周不器發現沈向陽沒來。
賀陽笑著說:“他在國外還沒回來呢!”
“這麼久?”
周不器記得,沈向陽是跟他同期去美國的。
賀陽道:“去法國了!”
“怎麼跑那去了?”
“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張鴻光不是被百度挖走了嘛,他去找人了。好像看上了意法半導體公司的一個技術副總裁,野心不小。”
意法半導體公司是由義大利和法國的兩家半導體公司合併而成,規模不小,在半導體領域,能排在世界前十。
周不器有點驚訝。
這個沈向陽,玩得有點大了吧?
意法半導體的副總裁,會回國來當紫微星研究院的副院長?就算是當紫微星的副總裁都未必能願意吧?
挖這種級別的人才,沒幾個月的運作根本談不下來,等老沈回來了,再詳細問問。
先說公派實習生的事。
王海洋聽後,就頗有些奇怪,“這很難嗎?很好解決啊!”
“哦?”周不器有些好笑,“怎麼做?”
王海洋是分管人事的副總裁,能力很強,唯一的缺點是沒有留美經歷,只在寶島工作過,對歐美的環境不太瞭解,很自信地說:“咱們不是也派出了很多技術團隊去微軟和Facebook做技術交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