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TT這裡,周不器看到了很多行業材料。
在日本,商場和各種零售店鋪銷售的手機,市場份額只有5%,有93%的手機是透過運營商來銷售出去的。
這樣的比例非常誇張。
歐美市場的運營商合約機,佔比也就是70%左右。
而根據NTT方面的預測,軟銀的首批iPhone,大概會有120萬部左右。
呃……已經賣光了。
蘋果方面還是經驗不足,後續保證沒跟上,估計他們也沒想到iPhone3g能引發這麼誇張的全世界的搶購潮。
全世界的iPhone都缺貨。
都要靠著在華的兩家代工廠加急生產。
也就是說,軟銀後續的訂單,肯定不會太飽和,每個月能有20萬30萬部新iPhone上線就不錯了。
日本手機的年銷售量,高達3000萬。
除去固有的傳統手機之外,NTT方面做了市場預測和行業分析,市場今年對這種新型的全觸屏智慧機的需求量,可能會達到500萬600萬部。
iPhone的預期銷售量是300萬部。
還有200萬300萬的市場份額……
NTT比較謹慎,不可能下太大的訂單。
砸在手裡那就慘了。
運營商的定製機沒法退貨,相當於運營商從手機廠買來,然後再賣給消費者。要是賣不出去,就砸在自己手裡了。
所以NTT就給出了兩個比較保守的合作方案——
第一,Aster手機在日本的獨家銷售權,他們的採購訂單是100萬部,採購單價是500美元。
第二,如果沒有獨家銷售權,他們只會採購30萬部,採購單價降低到485美元。
這樣的合作模式跟歐美又不太一樣了。
&nobile的合作,是“採購費+未來話費分成”的模式,這種模式對雙方都有利。
假如手機太差,賣不出去,就沒有未來的話費分成了,運營商可以少虧一點;假如手機賣得很好,手機廠商可以拿到比固有采購費更多的分成,可以賺到更多。
相當於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美國的主流商業模式都是這種,好萊塢也是。大明星也都是給基礎片酬,然後給未來的票房分紅。電影失敗了,片方少虧點;電影火了,明星可以多賺點。
&nobile合作,如果手機銷售很順利,單部手機可以賣到523美元,利潤將近90美元。但有風險,手機賣不出去就砸手裡了,單部手機要虧1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