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會議規格比較高。
領導就是提個方向,如果企業家有意了,再跟農業廳進行專項的對接,商談具體的事務。不過,大體方略已經有了。
大安的這塊專案區,已經在改造了,預計到明年年底,就會改造出120萬畝的水田,後年開春就可以耕作了。這麼大規模的土地,每年單是土地租金就得幾個億了。
再算上播種、施肥、人工和後續的管理、收割等環節,這個專案每年少說要投10個億!
第一年的時候,還要採購各種裝置,又得砸進去幾個億。
這生意太大了,周不器有點玩不動。
他又不是專門搞農業的,手底下也沒有這方面的精英人才,以一個純外行的視角切入進去,根本搞不起來這麼大的專案。
會議上,周不器就很明確地表示,他對這個農業專案有興趣。可是,具體怎麼搞,要從長計議。
這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
每年花10個億,對周不器來說不算什麼,哪怕都虧了他也能承受得起。
可是,家鄉承受不起!
投資不出山海關,這可是鐵律。
國內有不少有情懷的企業家都想振興一下東北經濟,基本就是誰來誰死。要是周不器回家鄉投資農業失敗的訊息傳出,那對家鄉的負面影響就太大了。
連周不器這個本省人回鄉搞投資都失敗了,那誰還能成?
以後就再也沒人過來投資了。
這個專案如果周不器要做,那就只有華山一條路,只許成功,不能失敗!
可他是農業外行,哪那麼容易啊?
會後,萬達的王總和巨人的史總就都找到了周不器,建議他不要衝動,沒有全能型的商人,農業看似簡單,可越簡單的東西難度越大。
國內都搞了幾千年的農業生產了。
幾千年下來,就沒有任何改變。
傳統的力量太強大了。
史餘柱還語重心長地說:“我知道你想做的是科技農業,就像美國那樣,大大地提升生產效率。可是你別忘了,我國有8億農民,都用機械去播種、收割了,他們怎麼辦?”
周不器笑了笑,“不至於,也就是100多萬畝,影響不了全國的大局。”
“可是本地呢?”史餘柱瞥他一眼,神色平淡,“如果官府想讓你透過這些土地為地方農民創造足夠多的就業崗位呢?這怎麼辦?要是別的地方,我就不說什麼了。在這邊,我怕到時候農民聚集起來,把你從國外高價進口的機械裝置給砸了,讓你不得不僱傭他們來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