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的定位方面,很容易就達成了共識。
避開QQ的核心群體。
主打啞鈴方略,把目標受眾定在看不上QQ的高知群體和不會使用QQ的低端網民身上。
這樣的定位,就給產品起名造成了難度。
到底是起一個高冷點的名字?還是取一個大眾化的名字?
高冷了,底層人民不接受;太大眾了,高知群體覺得太low,進而形成排斥。
這一點至關重要。
像天涯、豆瓣這種名字,骨子裡就帶著一股高冷範,很容易形成一部分忠實使用者的強黏性。百度貼吧、朋友網、QQ空間這種更直觀的名字,受眾範圍更廣,黏性也會相應減弱。
還有反例。
比如李彥紅就經常嘲笑“谷歌”這個名字,過於大眾了。豐收之歌,看起來很美,可主流的網民大部分是白領、大學生和青少年,理解不來豐收的快樂。所以在很多使用者視角下,都拒絕使用“谷歌”這兩個字,而是直接使用ogle來替代。
如何取一個高階網民不排斥,低端網民能理解的名字,不是一件簡單事。
周不器當然早有腹稿。
答案是微信。
這個名字,堪稱神級!
尤其是考慮到前世企鵝起這個名字的時間節點,就更能體現出“微信”這兩個字的厲害之處了。
當時,飛信在威脅QQ,微博在大殺四方。手機端免費發簡訊,成了使用者的一大剛需,米聊已經在國內興起。
微信這個名字,是蹭了“飛信”、“微博”和“簡訊”這三個名詞的熱度,又不失產品命名的體面,還能被大眾人群廣泛的理解,很容易完成下沉。
以至於微信這款產品處於研發階段還沒上線的時候,單是這兩個字,小馬哥就敢大膽的斷言,飛信和微博的威脅,終結了。
像陌陌、脈脈、派派這種名字,在基因裡就只能屬於年輕群體,很難做到下沉。
像約X、啪啪、秘戀這樣的名字,實在有失體面,命名比陌陌、脈脈還差。誰的手機裡能下載這樣一款應用擺著?這不跟洩露自己老底兒一樣?
只有,還容易理解。
不過,周不器沒有急著提出自己的方案。
而是讓三個產品經理闡述觀點。
網際網路運營應該是從下到上的,下層的方案如果沒有什麼大問題,就應該以下層的意見為主。做的不好了,再修改,換成上層的方案就是。
因為越往上越脫離使用者,越往下,越瞭解使用者。
第一個發言的是軟體事業群的副總裁、前360的產品總監傅盛,他一開口,就讓周不器目瞪口呆。
“我只提供了一個方案,微信。”
“靠!”
周不器脫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