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雅嫻的故事很有參考價值。
美企的平均壽命8.2年,日企的平均壽命12.5年,可國內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3.9年。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寧雅嫻當初的做法。
忽略對員工自身能力的培養。
規避其短處,發揚其長處,讓他一直處於自己的舒適圈,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短期來看,工作效率會顯著提高,業績猛然拉昇。
可員工的能力並沒有進步,每天做著大量重複性的工作,很快就會觸天花板。
優秀的管理者應該是教育家。
會教育好每一個員工,幫助他們全方位的發展,發揮長處優勢,彌補短處缺失……要一直處於學習與工作並存的狀態,一直在做出圈運動。
短期來看,效益不會太顯著。
長期來看,卻能衝破天花板,收穫更大的潛力和未來價值。
周不器已經聽寧雅嫻講過很多次故事,也知道了日企中諸多慘不忍睹的企業問題,臃腫、官僚,內鬥、歧視,階級固化、**無能……
這些顯著的問題,必須要引以為戒。
不過有一個最核心的問題要學習,就是延遲滿足的企業理念,把培養人才放在第一要位。
周不器把賀陽叫過來,專門說了這件事。
“日企那一套做的太極端了,他們是終身僱傭,以為一個傻子培養幾十年,也能有出息。可結果就是,現在的日企,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忽略了天才的重要性。改變這個世界的不是某個自動運轉的體系,而是靈光一現的某個人。”
“怎麼做好平衡?”
賀陽是做管理的專家,鄭重其事的說:“公司規模擴大後,就會變得因循守舊,他們覺得只要遵守流程,就能奇蹟般的繼續成功,於是開始推行嚴格的流程制度,很快員工就把流程和紀律當做工作本身。不可否認,微軟、IBM、甲骨文都在走下坡路,包括聯想。他們擁有太多擅長管理流程的人才,卻忽略了產品本身。”
周不器問道:“怎麼突破?”
賀陽誇了他一句,“你現在做的就很好!”
周不器一頭霧水,“怎麼呢?”
賀陽笑道:“你用的這些人,張一明、王小船、季子安、程振平、郭鵬飛、羅濟、付紅亮等人,他們都很年輕,缺乏系統性的管理能力。包括許亮傑,他的管理水平……也很一般。但是,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優點,就是他們都一心想著產品,而不是做管理。”
周不器點了點頭,“但是這樣的人往往都有著自己的驕傲,不太服從管理。”
賀陽不以為意,“我們奉行的是自由、開放、平等的企業氛圍,允許一部分個性化的存在,個性就是天賦。抹殺了天賦,才是巨大的損失。光靠流程和制度做不出好產品,還需要天才般的想法。”
“一部分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