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裔的高管,好像都特別擅長兼併購。
不僅是庫裡安。
納德拉上臺,成為微軟的CEO之後,在復興微軟的過程中,也是靠著一路不停的買買買。
鮑爾默時期的微軟,平均1個月會發起一筆兼併購,這已經夠頻繁了。
納德拉掌權之後,直接翻倍,平均每個月會發起兩筆兼併購。
周不器分析了一下原因。
發現自己也是這樣的。
紫微星在做國內業務的時候,他很少去市場上大肆的兼併購,透過一些資本手段把那些潛在對手都***,而是靠著市場競爭的手段來公平的獲得勝利。
拆分出了紫微星國際,來到了美國發展,這就很不一樣了,很多業務都是靠著收購而獲得的。
其中有一些收購是良性的,可以各方獲益。
比如雅虎、Snapchat、爛番茄、fandan、Titch、Shopify、Quora、Evernote等等,在被紫微星國際收購之後,業務上都有著很大的提高。不過,成功的案子也就是這麼十幾家。
過去這四五年,紫微星國際在北美市場發起的兼併購,總共有70多起!
可以很不客氣的說,有一大批的很有創意和成長潛力的美國小企業和初創企業,都被周不器靠著資本運作的策略給弄死了。
因為他是外國人,他沒有心理負擔。
他才不在乎美國科技產業的死活呢!
他只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好。
可是在國內市場就不行了,他實在狠不下心,他有情懷和對行業的熱愛,用這樣的手段去扼殺那些行業裡的「小樹苗」,就會心慈手軟。
要死,也是大家在市場裡公平競爭的優勝劣汰。
大公司對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持續不斷的兼併購,一定會導致市場裡的創新下降,很多學者、科學家都很反對這種現象,寫了很多文章批評矽谷的創新缺失,就是來源於這種現象。
很多美國人在這方面就會很謹慎,都會有一些愛國情懷在。
至少會有點不好意思。
過意不去。
就像周不器在國內不忍心太肆無忌憚的摧殘行業「小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