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實力過於強大,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年收入超過1700億美元,淨利潤將近400億美元,市值逼近5000億美元,幾乎是谷歌、微軟的兩倍。
可是,市值還是反應不了蘋果的實力。
現在的蘋果,處於嚴重低估的階段。
蘋果的市盈率只有13倍。
市盈率的高低,是資本市場對一家公司長期前景的預判。市盈率越高,說明越看好長期的未來;市盈率低了,就說明資本市場對這家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表示擔憂。
在全球科技股大爆發的階段,蘋果的市盈率只有13倍。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蒂姆·庫克。
市場和媒體們都認為,庫克這人水平不行,要創新沒創新、要設計沒設計、要魄力沒魄力,不懂技術不說,上臺之後還跟喬布斯時期主導蘋果技術的大神鬧掰了,給他解僱了。
這就導致蘋果的市盈率低的可憐。
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亞馬遜的市盈率超過120,Facebook、谷歌、紫微星國際的市盈率超過50,暢遊的市盈率達到了40。哪怕是陷入了動盪要更換CEO的微軟,市盈率都幾乎是蘋果的兩倍。
蒂姆·庫克是一個脾氣很好的老好人,可要說他一點脾氣沒有,這是不可能的。
對於外界這種近乎鄙視的態度,他心裡憋了一口氣。
這也是他在背後竄通李在容和周不器,要聯手對高通下手的原因。
他要展現出魄力!
他要為蘋果解決戰略上的隱患!
他要解除掉連當年喬布斯都沒法解決的根本性難題!
庫克在產品創新領域的確不是太懂。
他擔任蘋果CEO的這些年,為蘋果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彌補蘋果產品在戰略上的缺失,去主導開發了M系列晶片和A系列晶片,從而解除了英特爾和高通在晶片領域對蘋果的限制。
尤其是移動端的A系列晶片,就是要跟高通死磕到底,已經成了庫克時代蘋果的王牌競爭力。
這樣的技術創新,其實要遠比產品創新、設計創新要難。
而且不是一個量級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