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不器主要是闡述了一個理念、構建了一個藍圖,畫了一張大餅。
具體的實施,還有待討論。
酒會結束後,就把在場的兩位公司副總裁喬舒亞·凱瑞和安迪·霍普金斯叫了過來,進一步的把這件事的思路給說清楚。
“奈飛那邊的資料已經有證明,很多電影雖然票房不好、DVD的銷量也不好,可仍舊有很大的一批受眾。這需要科學的演算法。”
周不器本來還想說一些流量思維。
可這倆人都是做電影的,恐怕是對牛彈琴。
不管是奈飛,還是紫微星環球未來會推出的流媒體平臺,這都是長影片平臺,主要是以會員的訂閱收入為主。
捕獲流量,就是這一類網站最應該重視的事。
內容為王。
能夠捕獲流量的內容,則是王中王。
像奈飛這種產品,沒有免費的向公眾開放,流量就會很低。只有流量高了,才能把更多的人吸引過來,獲得更多的付費使用者。
怎樣獲得更高的流量?
這就需要對外合作了。
透過跟YouTube、Facebook、Helo、雅虎、美國線上等大流量的平臺合作,透過這些平臺展現出足夠多的有噱頭有吸引力的奈飛的內容。
從而完成對奈飛的引流。
想要形成噱頭,就一定要有新鮮感。
除非是《教父》《泰坦尼克號》這種級別的影視作品,可以歷久彌新,永遠也不會過時,永遠都可以成為吸引流量的最大噱頭。
大部分的老片子,都沒有這樣的魔法。
看過了,也就看過了。
甚至沒看過,因為老了,很多人也會失去興趣。
更有吸引力的是未知世界。
是新片子!
新片子哪怕很爛,可這是未知的,就很能夠引起觀眾們的好奇,從而去訂閱會員,想要一睹全貌。
如果是擦著黃、賭、毒、暴力、宗教、倫理等灰色邊緣的片子,那就更有吸引力,更有噱頭了。
好萊塢商業大片至少也得是PG13,就是13歲兒童才能觀看,就很難有這些因素。
想要把這些反應人性底層需求的元素展現出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披著“藝術”的外衣。
藝術嘛,總是前衛的、驚悚的、令人瞠目結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