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使用者數量越來越多,所產生的資料規模也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資料管理模式的改變。
資料庫行業正在經歷從傳統資料庫向分散式資料庫遷移。
過去的資料庫是以硬體為中心,要架設在高昂的伺服器中完美運轉。以後的資料中心則是應用大量標準化的廉價伺服器,利用軟體技術彌補硬體上的不足,也就是資料庫正在轉變為以軟體為中心, 這導致了架構選擇和輸出方式的不同。
雲端計算就是在這種行業大變革下應運而生。
紫微星目前在全國已經完成了三個雲資料中心基地,分別是首都、鵬城,以及用作資料備份的春城。
首都雲端計算中心的設計規模是20萬臺伺服器,第一期的工程是2萬臺伺服器。
目前已經應用起來。
接下來,該啟動第二期工程的建設了。
與此同時,鵬城雲資料中心的二期,以及杭城、羊城、渝城、魔都、津門、長安等9個一線城市也啟動了建設工程。
周不器出席了首都雲資料中心第二期工程的剪彩儀式。
回去的路上,周不器跟許亮傑同車, 又叫來了雲端計算工程的執行總裁周峰。
周峰介紹,預計到明年年底,紫微雲將會在全國擁有大約15萬臺伺服器的總規模,爭取在3年之內達到國內100萬臺伺服器的規模。
周不器擺擺手,“我這邊沒有硬指標,只要雲端計算的業務走上了正軌,那就一切以資料模型來說話。”
周峰笑了笑,“發展非常快。”
周不器問:“咱們的雲端計算平臺,什麼時候能正式對外公開?”
周峰道:“已經開放了,不過是有限度邀請,搜狐已經有部分業務上雲了。過去三個月,我們有一些業務上雲,主要是做測試,來驗證紫微雲的穩定性。除了內部業務之外,也有外部業務的測試,搜狐很主動。”
“效果怎麼樣?”
“優劣都很明顯。”
“哦?”
“優勢是計算速度的確快了, 過去校內團購發起的時候,因為流量太大經常會出現頁面卡頓的情況。校內網上雲之後,這個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其實就是伺服器的分配問題,在雲端的分配更靈活,不必像線下的伺服器這樣工程複雜。”
周峰顯然很驕傲。
作為紫微雲研發團隊的次席科學家,以及雲端計算業務的第一業務負責人,這個專案的成功,讓他倍感自豪。
若非當初從網易跳槽過來,他怎麼會獲得這樣的好機會?
周不器點了點頭,“劣勢呢?”
周峰輕咳了一聲,“穩定性還是比線下伺服器差了一些,幾乎每天都要進行一次23分鐘左右的交替重啟,這是技術問題,是系統性的問題。好在伺服器規模大,現在的業務量也少,只要等到凌晨交替重啟,也不會給業務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