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程秉皓的工作崗位,其實就是周不器一句話的事。不過,這是元老,是決策委員會的成員,是技術長。
王浩陽、陳通、賀陽、許亮傑幾人就先後找他談話,給他做心理輔導。
周不器也專門跟他談了20分鐘。
畫了一張大餅。
未來,紫微星工程院要在全國建35個分部,研發人員要達到5000人的規模,為紫微星乃至全國的高科技公司,提供最強大的技術支援,構建起最強大的技術中臺。
本來成立紫微星工程院,決策委員會批了2億的啟動資金。
周不器大手一揮,表示再批3個億!
把啟動資金變為5億。
“老程,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非你莫屬啊!張一明、郭鵬飛還太年輕,許亮傑對國內環境還不夠熟悉,讓他從零開始做起來一個工程院,難度也比較大。縱觀全域性,只有你能做到。”
“我願意接手這個任務。”
“好!”
“不過……我有個想法,是個小建議。如果可行的話,對工程院,對集團都是有好處的。”
“說!”
程秉皓道:“我想把研究中心併到工程院。”
周不器微微一怔。
研究中心,那就是楊振坤帶隊開發分散式資料庫的地方。
程秉皓緩緩的道:“公司對工程院寄予厚望,這我都明白。可短期來看,工程院接手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把分散式的相關演算法給做出來、推廣出去。‘飛天’專案組積累了大量的分散式的經驗,而且分散式資料儲存技術、分散式資料讀取技術,都是楊振坤在牽頭做。工程院的一大宗旨,就是減少重複。可以把工程院和研究中心合併,有序配合、解決內耗。”
這段時間,周不器看到的有關分散式的相關專案的申請表,都有幾十份了。經過技術委員會的討論,決定批准其中的18項。
總資金是2億元。
即工程院的最初的啟動資金。
把這批業務做好,工程院的模式就算跑起來了。
18個分散式相關的技術專案,聽著很多,實際上5個、8個還是18個,差距不是很大。其中的很多原理都差不多。
把原理弄清楚了,為每一個演算法需求寫程式碼,這個工作難度就簡單多了。
很多前沿技術的新業務做開發時,國內缺乏相關知識,很多高階工程師都是一邊閱讀英文文獻,一邊參照開原始碼,一邊自己摸索研究。
從零開始學會了,專案也就做成了。
恰恰分散式的原理,研究中心這邊是理解的最深刻的。分散式的基礎邏輯演算法,就是楊振坤的這個團隊提交給總部的。
如果工程院和研究中心合併,可以大大的減小程秉皓的工作難度。
周不器不動聲色,“合併後,怎麼處理?”
程秉皓道:“飛天專案還是像以前一樣,由楊振坤全權負責。只是在涉及到分散式的相關應用時,我會與他展開討論,最大化的節省公司效率。科學家也要有公平精神,分散式是他的成就,更是紫微星的智慧財產權,他應該配合。”
“給他什麼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