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才是最佳地實現高額利潤的方式。
不過,壟斷也有弊端,法律風險太大。
發達國家對壟斷的打擊非常嚴厲。
壟斷玩不起,那就只能玩創新了。
透過更創新、更最佳化、更高階的產品,來提高自身競爭力,打敗對手。所以矽谷巨頭們對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都非常大,這是企業展開市場競爭的法寶。
國內就不一樣了。
沒什麼反壟斷機制。
能玩壟斷,誰玩創新啊?創新哪有壟斷賺錢容易啊?
所以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跟矽谷不是一套玩法,對技術研發興趣不高,更感興趣的是如何透過種種手段,加強自身的壟斷地位。
甚至都不惜幾十幾百億的瘋狂砸錢補貼。
砸錢補貼可比研發厲害多了。
透過砸錢補貼,完成了市場壟斷,就可以結束補貼了,就可以主宰市場、為所欲為的割韭菜了。
創新模式則不同,要每年不斷的研發,不斷的創新,那怕像微軟、谷歌、亞馬遜這種幾乎壟斷的巨頭,他們也只是透過創新不斷地維持對使用者的吸引力,是技術型壟斷,而非市場型壟斷。要想維持自身地位,每年還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矽谷有著全球市場,國內只有國內市場。可國內也能出現體量、規模跟矽谷巨頭一樣的網際網路巨頭,很大原因就是靠著壟斷機制。
財富五百強中,華夏企業一年比一年多。可是這五百強企業中,別的國家都是全球性大企業,華夏企業除了極個別幾個是全球化公司,剩下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本土企業。
周不器面試了郭丹,她的一句話說的很在理——“順應時代的潮流,做合法合理的生意。”
壟斷性質就是國內巨頭企業的大潮流、總趨勢。
紫微星要紮根技術的決心不變,可是對壟斷原則的合理利用,也不能忽視,並要擺在最高的位置上。
沒有壟斷基因,紫微星很難做成巨頭。
許亮傑和蔣承安都是多年在美國學習、生活、工作、結婚、生子……思維理念都是矽谷的創新模式那一套。
這當然很好很正確。
但這不屬於當下的國內網際網路大環境。
不能合理地利用好壟斷優勢,缺乏對壟斷的清晰認知,就是在給紫微星拖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