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戩直視觀音,道:“什麼時候去合適?”
“未時結束淩遲,真君即來。”
“好!”楊戩站起行禮,“恭送菩薩。”
楊戩送觀音出了真君神殿。
來到外面,見雷公電母帶著器具去下界布雨,正好呼嘯而過。四周彌漫著濃重的白色的霧氣,迷迷茫茫,回真君神殿的路都看不清了。
看來,一場風雨,就要來了。
孫悟空被綁在斬妖臺上,有空想很多事情,比如想想那個讓人看不清的司法天神。
在孫悟空還是一隻小猴子的時候,就知道楊戩這個人了。
他沒法不知道楊戩,楊戩實在是太出名了,凡是長耳朵的,不知道楊戩是誰,會被人笑死。
楊戩在與玉帝對抗那一階段,偶爾殺些罪大惡極的妖魔練手,鋤強扶弱,救人於危難間,名聲就這樣闖出來了。
凡間自發修了很多二郎廟,有不知道玉帝叫什麼名字的,卻沒有不知道楊戩的。
那時三界內無論誰提起楊戩,都要豎一下大拇指。
即便是妖怪,又恨又懼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兩件事,一是楊戩法力強橫,難逢敗績,二是楊戩為人光明磊落,與人打鬥慣於留手,從不趕盡殺絕,人品十分出眾。
那時的楊戩是個英雄,是三界內的一道清流,人稱“清源妙道”,是無數胸懷大志法力低微的少年兒郎的偶像,是孫悟空伸長了脖子仰望的人。
便是封神之戰。
姜子牙帶了封神榜下界,元始天尊命闡道眾仙相助,打贏封神之戰。
很多人勸楊戩不要去,封神之戰說白了是上古大神發起的一次神仙大洗牌,清洗那些不聽話的神仙,留下聽話的,截、闡兩道爭權,楊戩去摻和什麼?
摻和了,打輸是身死魂滅,打贏必被封神,一旦成了神仙,哪有現在的逍遙自在?
楊戩明白這些道理,他很清楚有了神籍就有了枷鎖,他最瞧不起最恨的就是神仙,怎會甘願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但三界眾生沒有錯,武王伐紂,凡間死傷無數,楊戩想如果他去了,救得一個算一個。更何況,師父玉鼎真人是元始天尊的弟子,玉鼎真人要參戰,楊戩一定要保護師父,沒有人把“責任”這兩個字看得比楊戩更重。
所以楊戩是註定要做不喜歡做的事,註定要成為神仙的。
封神之戰後,楊戩得了神籍,不願上天為官,依然住在灌江口,聽調不聽宣。
但有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越陷越深,身不由己,楊戩一步一步,從灌江口走到了天界真君神殿,從妖怪楊二郎走向了昭惠顯聖二郎真君,從一個人人稱贊的英雄走向了殺人如麻的司法天神。
楊戩當司法天神辦的案子越多,得罪的人就越多,罵聲就越多。
孫悟空最初聽到有人罵楊戩還會不忿,想著那樣善良那樣為三界眾生著想的人,辦的案子一定另有隱情。
楊戩有時為了取信於玉帝王母,實實在在殺了不少人,時日久了,自己也分不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被人誤會的多了,也不願解釋。以至後來終於到了孫悟空跟著別人一起大罵楊戩的地步了。
而在楊戩上天為官的前夕,孫悟空便成了群妖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