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和尚”魯能。
天津衛的老爺老闆們沒聽說過此人,但如江流這種市井之人,都曾聽說過“瘋和尚”這個外號。這人此前是個和尚,後來還俗參加義和團,殺了不少洋鬼子。義和團運動失敗後,魯能隱姓埋名來到天津碼頭,當搬運工為生。在天津衛的碼頭上,沒有比他力氣更大的人。
司儀同意讓魯能抬棺,時間剛剛好,馬上到起棺時間。但在起棺前,還有一道程式——摔盆。
封建社會對於喪禮是十分隆重的,《禮記》記載,喪禮的時候,親人必須要做出“毀”的動作,一是“毀人”,就是要求後人披麻戴孝,守靈三年;二是“毀物”,死者的生命逝去,為了表示生人的哀痛悼念,要把家裡最值錢的陶器摔碎。
據說這個民俗,和陶業祖師爺“商聖”范蠡有關。范蠡燒製陶器發了財後,每年搭棚施粥,深受老百姓愛戴,有一次他燒出來一個絕世好盆,有人建議送給皇帝,有人建議高價銷售,有一個年輕人說等范蠡百年後摔給他,范蠡認為這個做法好,就說以後自己的家產全部歸這個年輕人,所以摔盆的寓意就是分家產。
當然,把自家最貴的陶器摔了,一般人做不到。但總的來說,摔的盆越貴,越能代表子孫有孝心。可魏拜文也沒有子孫,所以這摔的盆也不是名貴的東西。
這個盆,不止要貴,在盆的底部,還要有孔,而這個習俗,就和孟婆有關了。
人死了下地府,踏上奈何橋,喝了孟婆湯,就忘記前世的一切了。那大家有沒有想過,喝孟婆湯的那個碗,是孟婆提供的,還是死者自帶的?要那麼多人用一個碗喝湯,多不衛生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以這摔盆,也相當於送死者一個碗,這還是個漏水的碗。死者拿這碗接孟婆湯,湯都從底部漏了,死者假裝喝湯,試圖矇混過關,希望來世還能記得今生的家人。
當然,這只是家屬們表達對死者的懷念與不捨罷了。要說摔盆,唯一的實際用處,就是提醒眾人,該上路了。
“啪”的一聲過後,司儀高聲大喊:“魏拜文,該上路咯。”
下一刻,“音樂隊”該行動了,一時間,嗩吶響,喇叭吹,兩片鐃鈸啪啪叫。
瘋和尚魯能帶頭,抬起魏拜文的棺材,往魏府外走去。來到魏府大門口,抬棺材的就遇到了第一個難關。
封建社會的人家門檻都高,寓意把小人小鬼拒之門外。但這阻止活人進門的門檻,此時卻成了阻止死人出門的門檻。
要是棺材過不去門檻,則說明死者心中還有不捨,這送葬就要取消,改天再進行。
好在瘋和尚魯能不是一般人,他的力氣是真大。魯能在棺材的最前面,把棺材的異常平穩,棺材也是有驚無險地闖過了第一關。扛棺材的人來到大街,與外面的人匯合。
送葬的隊伍很長,走在最前面的,是探路的人。這些人穿著白帽子,腳力快,為送葬隊伍探路,發現路況不好就及時通知大部隊改道。
再後面,是兩個驅逐野貓野狗的人。他們手持打狗棒,防止野貓野狗衝撞了送葬隊伍,保證死者的安寧。
這兩個屬於先鋒隊,後面的才是隊伍的主體部分。先是一左一右兩個扛著白旗的人,左邊白旗上書“死者往生”,右邊白旗上書“活人避讓”。
再往後的人手持火盆紙幣,走一路撒一路。這些紙幣就是買路錢,不是向活人買路,而是向死人買路。這些紙幣是給小鬼的,讓小鬼們不要作亂,影響了送行的隊伍。
再往後是吹拉彈唱的樂隊,後面接著是送行的男家屬,魏家沒了男丁,但還是找來幾個遠房親戚來送行。
這之後就是棺材了,棺材後面是送行的女眷和客人,還有幾個扛著長板凳的人跟著。這些人扛的板凳,可不是給活人用的,而是給死人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