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留一頓午飯也是讓她做得夠嗆,主食蒸些糜子餅就成了,菜是用了金針燉五花肉,一人一勺,不能再多了,菜不夠吃就炒個水芹、醋拌個黃瓜,這個大家原是吃慣了的,但還是頭一回吃炒的,做法不同口味自然也不一樣,吃起來清清爽爽的倒也好吃。
季嬋由於自己一個人長居在外,雖然平總在食堂湊合著吃,但是每次週六日都要自己做飯,手藝也還過得去,但畢竟是經歷過後世諸多美食薰陶的人,所以她做出的菜,哪怕只是花生燉大骨也是極受人歡迎的,每次都喝得幹幹淨淨。
這夥食好,師傅們活幹起來自然快,每個人都是認真做事,沒有故意拖拖拉拉好多訛錢的,如此過去了許多日子,終於,楊家屋頂的最後一片瓦也蓋上去了,只剩下砌縫了,這活兒簡單,只需要黃泥摻上些石灰水,踏好填補在縫隙中,楊老爺子自己一個人做就成了。
此時已經入冬了,楊家的花生早就賣給了惠和坊,得了的錢正好用來過年,季嬋把辣椒用樹葉樹杈蓋了,省得回頭給凍壞了,至於西紅柿的藤早就死去了,她把有籽的地方都掏出來用紗布裹了用力擠出汁水來,再開啟時就只剩下幹幹的渣子,這樣就好挑了,至於外面的那層皮肉,則是用來各種燉湯、炒菜,連吃了十幾天,直到她都吃怕了。
籽放在簸箕裡晾著,等下一回李高明來了的時候就裝了一半賣給他,至於剩下的她得另外找個地方種了,楊家的院子是種不下這麼多的了。
天氣越來越冷了,季嬋建議楊老爺子再打一張床榻,也不用上漆,磨平了就好,打得大一點,好用來她和楊蘭一起睡的,畢竟這樣的天氣再睡在地板上肯定會感冒,在這個缺醫少藥的年代,僅僅只是受寒也是要命的事情。
楊老爺子那兒自有原來打給楊秦氏的那張床榻可以用,季嬋又買了一些木棉花和收集了一些雞毛鴨毛,去除了異味揉軟了,彈得蓬鬆後縫了兩條被子,給了楊老爺子一條後,自己和楊蘭共用一條,雖然底下的床單很薄,但是兩個人可以互相取暖。
白天也是折磨人的,季嬋幾乎都要把自己裹成一個棉球了,還是冷得打哆嗦,她生無可戀的呵出一口白氣,南方人,真是傷不起啊。
☆、第 20 章
這既往以來,南方的冬天向來比北方冷了許多,因為北方是幹冷,又有暖氣供應再不濟還能盤炕,而南方是濕冷,又冷又下雨,防寒全靠抖腿。季嬋還在讀大學的時候,經常聽到來自北方的同學抱著被子哀嚎,說自己本來是來自北方的一匹狼,卻在南方凍成了狗。
長安地帶雖然屬於北方,但是在這個缺少電氣的時代,這樣的冷季嬋也是受不住的,偏偏她又只聽過盤炕兩個字,具體怎麼盤她就不知道,但是和火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壁爐她倒是略知一二。
壁爐大概需要煙囪和爐膛,爐膛用耐火的磚砌就可以了,煙囪也是一樣,季嬋和楊老爺子說了一下,對方表示雖然有點難度,但是大概能做。
等壁爐砌好了的時候,季嬋幾乎是不出門的了,每日待在家裡做些家務,其餘的也用不到她。因為怕柴火不夠用,所以只能省著來,家裡的溫度不說是溫暖如春,但是也比外面暖和許多,她也不用再包得像個粽子一樣的了。
楊家的壁爐村裡的人還是第一次見,期間楊石上了好幾次門,向老爺子討教了壁爐的做法,自己回家也砌了一個。以前家裡都是用火盆的,但是炭火畢竟貴,捨不得用,要是幹柴又燻得慌,還是壁爐好用,煙氣都順著煙囪排出去了。
楊石家的兒媳婦李嬌兒懷孕了,大概在來年的四五月就能生,孕婦體弱,是燻不得煙的,卻也冷不得的,他家哪怕為了未來的孫兒,也得砌一個壁爐。
楊石家的壁爐砌好了之後,為了感謝楊家,楊石特地提了一條三四斤重的黑魚來,用草繩穿過兩腮提著,黑魚兇猛,即便是沒水了還是直拍尾巴,甩了季嬋一身水。
這個時候能抓到魚可不容易,溪湖裡的水大部分都結冰了,也不知道楊石是從哪弄的,還能抓到這麼大的黑魚,季嬋摩拳擦掌,雙眼發亮,不打算做魚湯了,今天做個水煮魚好好的犒勞一下自己的胃。
第一步先用刀背把魚拍暈刮鱗,魚剁掉頭,從肚子剖開,把裡面的內髒什麼的都清理幹淨,魚腮也得摳出來,用水沖幹淨後就切薄片,魚支架和魚頭用來熬底湯。
辣椒和蔥姜蒜剁碎了放在一邊,冬天了實在是沒什麼蔬菜,季嬋只能洗了把菘菜和豆芽,豆腐也切片碼好在一邊,等回頭在一起放,還有芋頭也是切成粗條,蘿蔔削皮切成塊。
辛辣料下鍋爆香,魚片和芋頭一起扔下去炒,等到差不多了就把底湯倒下去,再把蔬菜鋪在上面,撥出一些炭火讓它火小一點慢慢燉。
“阿姐,熟了嗎?”
楊蘭眼巴巴的盯著鍋裡,季嬋同樣一副饞樣,拿筷子撥了撥魚,把蘿蔔埋底下,“再等會兒。”
出了鍋的水煮魚鮮香微辣,魚片細膩完整,最好吃的還是芋頭,吸足了魚湯,吃在嘴裡味道都化開了。
這道水煮魚盡管比不上她以前吃的,甚至看起來還有點粗糙簡陋,但楊蘭還是吃得肚子滾圓,季嬋也是吃得心滿意足,大呼過癮。
李承乾再一次來到楊家村的時候季嬋正在用小刀挖模具,在她的家鄉,每逢過節就一定要做粿的,粿是一種粳米磨成粉之後做成的糕點,外面柔軟裡麵包著香甜的花生碎,有的還會包荷蘭豆泥,都是一樣的好吃。
粿的上面會有印花,是用模具抹了油印上的,粿的形狀大多都是圓形的,攤在芭蕉葉上直接上鍋蒸就行了。
季嬋打算在過年的時候做一次印粿,現在可以先刻模具,這個就不勞煩木匠和楊老爺子了,她自己就能會做。刻刀劃過木頭造出許多細碎的木屑,季嬋鼓起腮幫子一吹,紛紛揚揚落了一地,楊老爺子和李承乾在外面坐著,季嬋把模具和刻刀一放,進了廚房用布袋子裝了一小袋的番茄籽出來。
布袋是普通的棉麻束口袋,上面花樣都沒有,拿給李承乾的時候對方還開啟倒在手心翻看了一會兒,可惜什麼出奇的地方也沒有,反倒有點像黑芝麻,小小的一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