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片草地距離他們理想中的大小還差得挺遠的。
兩頭山羊,再加上大米,一天一夜可以吃掉的牧草,大概是從六七平方草地上割下的草。
當然它們如果能自由在林間漫步覓食,還會吃些樹葉,啃啃樹皮嫩枝。不過到了冬天,山羊個頭比大米小很多,它們就算直立起來,也很難夠著積雪之上的樹幹,啃不到什麼樹皮,也夠不到小樹枝。冬季可是大米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除了草料,還要給它豆料、骨粉補充蛋白質呢。
而且,易弦還指望著這兩頭山羊趕快長大,明年生小羊,喝羊奶呢,等有了小羊,所需要的草料肯定更多。
所以,要建一片負擔三四頭食草動物需求的草地,即使採用輪牧的方法,他們至少還得把現有的草地擴大三四倍。
所有移栽回家的植物中,最寶貝的當屬那十幾株桑樹。經過幾次扡插,成功種活了十五六株。其中三四株並不是太茁壯。
何田從最為茁壯的幾株中選了三株,從盆中移栽在林地中。
他們仿照桑林的所在的朝向,砍掉一片靠近山澗的樹叢,翻整之後,把這三株桑苗種下。
目前來看,長得還不錯。
最後一批蠶繭也完成了繅絲。何田算算蠶蟻孵化到最後結繭所需要的時間,擔心再孵一批蠶寶寶,等它們最後一次蛻皮時天氣已經變冷,別還沒結繭就僵了,那就純屬傷性命了,就等到明年再來吧。
今年收獲的蠶種全都放在她從前自制的棉白紙上,悉心收藏在新屋子的閣樓上了。
最後一批蠶蛾下了卵之後,何田只剩下十幾張棉白紙了。
所以,造紙,就從to do ist的中段,提前放到了最前面。
造紙所需的材料何田多得是。尤其是今年,她拆了幾條舊棉被子棉褥子,凡是已經泛黃的,捏著太過瓷實的棉絮,全都被剔出出來,這些都能放在做紙的紙漿裡。
此外,因為建房子,他們還有好多的樹皮、鋸末、刨花。此外還有幹草、幹竹葉、幹桑葉,全都可以用來造紙。
這些原料先放在大缸中浸泡幾天,等樹皮和刨花變得軟軟的之後,就可以進一步炮製了。
先從工具窩棚裡搬出一個大鐵桶支在石灶上,倒上一大鍋滾水,桶下升起火,倒入原料混合物,加上一大竹筒的石灰粉,戴上護目鏡和蒙臉布,一邊加熱一邊時不時攪拌幾下。
這一大桶混合物得咕嘟咕嘟地煮上幾個小時。
大桶蓋上木蓋,每隔十幾分鐘,開啟蓋攪拌一下,如果水少了要加水,還要加柴。
到了晚上,給木桶中加足水,重新放柴,讓火可以不徐不疾地燒上一整夜。
到了第二天早上,再次攪拌,加水,繼續小火煮。
到了傍晚,可以不用再加柴了。
在臨睡前,再次攪拌,大桶中的混合物現在已經變成了一桶糊了。
放置一夜後,把大桶搬到木板拉車上,趕著大米拉到山澗下游,桶口繃上一個尺寸剛好的竹篩,緩緩傾倒,把桶中的水倒出來。
水倒完了,把大桶倒立起來,放在一個大竹簍上,移開大桶,桶中的混合物都落在了竹篩上,還在瀝瀝啦啦滴水。
把它們倒進大竹簍裡,用木樁敲擊,擠壓出其中的水分,再把大竹簍提到山澗中,讓還沒做成紙漿的混合物浸沒在水中,利用流水的力量洗淨。
蓋上竹篩,把大竹簍留在山澗中兩三天,再開啟時,棉絮、樹皮、樹葉、刨花全都失去了原本的形狀,變成了一團團的,撈起一團在水中搖晃,還能看到樹皮和刨花變成了細細的絲絮,那就是木纖維了。
接下來,把大竹簍從水中提起,瀝幹,再重新將混合物倒進一個桶裡,這次用的桶,是木桶。
往年這一步是最費勁費時的,桶中所有東西都得攪碎成碎末,才能變成均勻的紙漿,用來做紙。
今年,就省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