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哪兒吃過毛毛蟲?”
“就是像毛毛蟲!”
絲瓜做的湯他倒是還能接受。
把絲瓜切成一指厚的圓片,和切成兩半的小番茄、蛋或是肉絲一起下鍋快炒,然後加上兩碗滾水煮開,裝在碗裡後再加一點鹽調味。
絲瓜很多産,可以從初夏一直吃到秋初,但是天氣一冷,瓜藤就死了。
而且,它也不能曬幹存放。
每年何田會留兩個絲瓜,讓它們長到很大,長老的絲瓜外殼變硬,在秋天的陽光下曬幹,摘下來,踩一下就癟了,外皮也碎了一地,裡面只剩下淡黃色的經絡和黑色的絲瓜子了。
曬幹的絲瓜絡子滿是孔洞,剪成一段一段的,就可以用來洗碗。因為孔多,蘸上肥皂液能形成很多泡沫,洗淨之後隨便掛在哪兒,一會兒就幹了,不容易腐壞。
選絲瓜絡中間最胖的部分,剪下來,用木槌敲扁,縫在手掌大的布袋上,就能用來擦澡了。用絲瓜那面蘸一點肥皂液,加上水,輕輕一揉就會有豐富細膩的泡沫,還能磨掉死皮。
何田在家中淘米做飯時,易弦在淘泥。
他們準備燒陶了。
家附近的泥土其實並不太適合做陶器,但是森林中的生活其實就是“適應”二字。
挖池塘時的那些泥土堆得高高的,用木頭和碎石頭圍著,上面蓋上草簾子。
因為保護得當,上次暴雨時並沒被沖走多少。
何田跟他從窩棚裡取出兩個大木箱,搬到土堆邊上。
這兩個木箱上中間留著一條細縫,是放配套的竹篩子的。
竹篩子編成方的,上面布滿紅豆大小的方孔。
易弦掀開土堆上的草簾子,下面竟然還長出了草,由於不見陽光,嫩黃嫩黃的。
他鏟了一些泥土,倒在竹篩子上,再到山澗邊提了兩桶水,澆了幾瓢在泥土上,泥水立即瀝瀝拉拉地透過篩孔流進木箱,再從木箱底部的縫隙滴到地上。
他又加了些水,用一把竹鏟子攪動篩子上的泥,一邊攪,一邊加水,幾分鐘後,篩子上就剩下草根草莖,小石子土疙瘩,比較細的泥土就流下去,掉到木箱裡了。
把篩子上的這些石子草莖清理走,再放上一些泥土,加水攪拌,過篩。
篩過的泥土質地細膩均勻,裝滿半個木箱後,去掉篩子,加上半箱水,用木棍不停攪拌,泥土中的腐殖質隨著水從木箱的細縫中流走,剩下的,就是黏土了。
黏土加上已經篩過的細沙子,半箱土加兩瓢沙子,攪拌均勻,再加上一瓢草木灰,再攪勻,做陶器的泥土就混合好了。
混好的陶土還得晾一晾才能用。因為現在裡面水分太多。
把竹篩子蓋在木箱上,提到陰涼又通風的地方放一天,再不時攪一攪。直到難以攪動了,就晾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