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電塔電線這些東西,族人們暫時不知道有什麼用途的話,那道路的基礎建設,族人們絕對清楚。
在華夏,各個村子之間,都用黝黑的柏油路連線著的。
這些柏油路,是華夏這數年來一直不斷努力的結果。
有了這些柏油路,各個村子之間的聯系,緊密了起來。
資源的互補互換,變得容易了起來。
人員的出行,也更加的方便。
可以說,道路,是改變族人們生活習慣的主要功臣。
可是,隨著牛車,馬車還有龍車先後被淘汰。
一輛輛吃油不吃草的鋼鐵汽車在華夏跑了起來,族人們漸漸的發現,原先建設的柏油路,現在越來越不夠用了。
原來寬敞的柏油路,現在變得窄小,原來結實的柏油路,變得脆弱。
運輸的車輛稍微裝得滿一點,就會在柏油路上壓出一道道的車輪痕跡。
甚至有時候,直接會將道路壓塌,導致運輸中段。
這幾年的時間,負責維修道路的族人,成了華夏最為吃香,最為忙碌的人了。
有時候的年會,甚至有族人提議,將柏油路都換掉,然後不計成本的改成巨型石條青磚混凝土道路。
不過王昊知道,這種道路雖然看上去堅硬,但太脆,根本不適用,所以都被否決了。
而現在,系統從泥土地裡吸收的材料分子,鋪到地面開始凝結。
同電塔電線之類形成的方式一樣。
先是白霧下沉,落到地面,攤開好大一片。
然後這呈條狀的白霧迅速的開始壓縮,形成一些細小的顆粒碎片。
當這些碎片顆粒成型之後,就開始凝結,形成一條條寬廣的道路。
原來的柏油路有多寬?能夠容納兩輛馬車並排而行,足足有四米多的寬度。
可是,這次形成的新道路,按照不同的等級,最窄的道路,寬度也足足達到了二十米。
這種寬度,比起地球上王昊生活的那個國家,二十六米的一級公路也只是差了六米。
要知道,這還只是最低等級的寬度。
雙向四車道足足十二米,兩側路肩以及供行人行走的道路四米,外加上兩側共四米的排水溝等配套設施,哪怕就是拿到地球上去,也足以當做一線城市的城內主幹線來用了。
至於系統劃分出來的十五道主幹線道路,如果加上綠化帶的話,寬度足足達到了驚人的一百五十米。
這個寬度,哪怕就是擱在地球上,也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道路。
而這樣的道路,在華夏的這片土地上,足足有十五條。
而附著在這十五條主路上的其餘的公路,更是多不勝數。
從今天過後,王昊可以這麼說,今後,在華夏的這片土地上,沒有自己開車不能到達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