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67章三年兵亂 (1 / 3)

從建武六年冬到建武九年初,大涼朝陷入了最為動盪的三年。

三王之亂席捲江南,戰火連綿半壁江山。叛軍所過之處對平民秋毫無犯,反而大肆殘殺官吏,尤其是對江南籍貫的官吏、商賈鄉紳、士族權貴採取了抓到就殺的態度。

所有人都搞不清楚,為啥劍南軍要大肆屠殺權貴階層,整個江南都籠罩在一片恐慌之中,但凡有點門路的都在拖家帶口地往江北遷移。

靖難之役打了三年,朝廷官軍可以說是節節敗退:

一開始是前軍都督府調集六萬兵馬反攻南平道,結果被雪辭秋在南郡設伏,僅僅一戰六萬兵馬便全軍覆沒,左右都督一死一傷,天下震動;

塵堯意識到劍南軍沒有那麼好對付,先後調集五軍都督府主力、京畿十二衛趕赴江南,陸陸續續出動了近二十萬兵馬。

但這些所謂的精銳主力卻接連被叛軍擊潰,折損大將數員,綏慶道、南平道、劍南道三地上百城全部落入叛軍之手,戰敗的軍報猶如雪花一般飛向京城。

直到這時候滿朝文武才意識到,從戰火中磨鍊出來的邊軍遠非尋常駐軍可比。

最後塵堯被逼得沒辦法了,只能抽調北境邊關六鎮的兵馬前往江南參戰,這才穩住了戰線。

之所以不調北涼軍參戰是因為北燕動了。

趁著涼朝內亂之際,北燕陳兵二十萬於北涼關外,威逼邊境,雖然還沒有爆發大規模戰事,但小摩擦不斷,幾乎天天都有千人規模的小股騎戰。

顯然北燕是在等一個機會,等大涼朝廷被劍南軍拖垮,他們才會猛攻北涼,坐山觀虎鬥的戲碼所有人都看得明白。

在南北兩處戰場戰火連天之際,大涼朝堂上的鬥爭也一刻都沒有停止過。

中毒痊癒後的塵風重返朝堂,塵洛熙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兩位六珠親王終於開始了全面交鋒,各種政見不合、爭執不斷,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滿朝的臣子都看出來了,當初太子與齊王相爭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秦王正猶如一輪皓月冉冉升起在大涼朝的上空。

因為捨命救駕,又辦事得力,塵堯似乎越發喜歡這個小兒子,再加上有宋慎如、沈儒、顧思年、第五南山等人在背後出謀劃策,齊王一派節節敗退。

先是刑部尚書唐方裕偽造證據、借抓捕東宮叛逆的機會大肆打壓政敵被發現,罷官革職,由刑部侍郎蔡象樞接任尚書之位;

而後工部尚書趙空年邁,不幸病故,齊王力推自己人上位失敗,最終由當初修堤有功的周洪漠接任工部尚書。

年紀輕輕的顧書硯則因為推行合銀法立有大功,又有不世之才,拔擢吏部侍郎,成為大涼朝百年來最年輕的吏部侍郎。

這可是吏部,吏部自古以來都是六部之首,吏部尚書更被視為天官。

也就是說顧書硯距離天官只有一步之遙。

至此,齊王府已經在朝堂鬥爭中全面落入下風。

三年戰火,三年朝堂鬥爭,大涼朝動盪不安,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安定。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