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與秦伯複其實不是害怕秦克用什麼,只是想起他妻子小黃氏的孃家兄長跟自家那一筆亂賬,不大想跟苦主碰面而已。
當初小黃氏提起自個兒的孃家侄女生得極象秦皇後,年紀也合適,有意薦入京中,求個好姻緣。薛氏與秦伯複母子倆一商量,覺得長房與三房之所以那般風光,不都是仗著皇後娘娘麼?如今皇後娘娘都死了快三十年了,倘若二房也有姑娘在宮裡做娘娘,同樣也能風光一回。況且皇後娘娘留下來的太子半死不活的,皇帝又沒有別的子嗣,都要過繼宗室裡的孩子了。倘若自家娘娘在宮裡能為皇帝生下一兒半女,那二房的榮華富貴可就享之不盡了!
奈何他們二房並沒有合適的姑娘,一個秦錦儀嫁不成未來儲君,名聲也壞了,皇帝又一向以姑祖父自居,斷不可能納了她,他們只好往外尋人。黃家這姑娘正好,既跟秦皇後有那麼一點兒親戚關系,又生得象秦皇後,孃家與族人不睦,無依無靠的,正好拿捏。只要二房成功把人薦進宮裡做了妃子,那黃憶秋的孃家父母沒根沒基,往後還不是任由他們擺布?就算不能也拿個承恩侯當當,好歹能得了實惠不是?
二房積極地為黃憶秋打點,要送她進宮承寵,奈何沒有門路,符老姨娘又死活不肯再進宮給太後太妃們請安了。秦伯複無奈,只能跟薛氏商量了,想借念慧庵行事。念慧庵裡主事的,好歹是出身自秦家的家生婢女,威逼也好,利誘也罷,將黃憶秋安插到庵中做個帶發修行的假尼姑,想必並不難。皇帝每年都要到念慧庵裡去好幾回的,只要有一次見到了黃憶秋,看著那張與皇後娘娘肖似的臉,還能不動心?到時候黃憶秋進宮為妃,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兒了!
沒想到,打點的銀子花了出去,黃憶秋也進了念慧庵,皇帝傳聞中也去了庵裡好幾回了,聽說確實是見到了人的,可他沒有說什麼,更沒有寵幸這肖似亡妻的美嬌娘,只讓她在庵裡為皇後念經祈福。到如今三四年過去了,黃憶秋都是二十出頭的老姑娘了,還在庵裡念經呢!若不是皇帝沒下旨叫她剃度,跟真正的尼姑也沒兩樣了。
這樣的局面,別說黃憶秋自個兒始料未及,就是秦伯複跟薛氏也傻了。皇帝三宮六院的,也不是什麼情種,怎的就捨得白放著一個生得象皇後的黃花大姑娘不碰,只叫她念經呢?無論他們怎麼想,都覺得皇帝沒理由不寵幸黃憶秋的呀?難不成黃憶秋有什麼地方惹皇帝不滿了?可她在庵裡也沒受搓磨,別的尼姑待她冷淡卻不失客氣,不象是觸怒龍顏的模樣。
饒是秦伯複與薛氏百思不得其解,也知道這條路未必能走得通了。興許黃憶秋手段高些,花幾年水磨功夫,還有出頭的一日,但他們短時間內,卻是看不到成果了。他們也無計可施,只能自認倒黴,畢竟他們能做的都做了,總不能強壓著皇帝上黃憶秋的床吧?
但黃大爺那邊卻是個麻煩。黃大爺與黃大奶奶這對夫妻,長居鄉裡,可不知道什麼進退的道理。既然女兒進了念慧庵,也見過皇帝了,如何還不能進宮做娘娘?薛氏這位身份尊貴的皇親國戚,既然說皇帝已經見過他們女兒了,怎的宮裡還沒下旨意來冊封他們這對娘娘的父母呢?哪怕是賞賜點金銀財物也是好的!
薛氏與秦伯複心中不耐地安撫住了黃家人,只道那時太子回宮了,地位穩固,皇帝不缺兒子,就不好忽然說什麼納美人的事,免得惹太子猜疑,叫他們不必著急,等到黃憶秋在宮中懷了龍子,為了龍子計,早晚是要封妃的,到時候再冊封他們,豈不更加風光?
黃大爺與黃大奶奶被薛氏與秦伯複母子倆哄得幾句,總算消停下來。薛氏又怕他們一家長居城中,會聽到什麼不該聽說的訊息,或是在外人面前亂嚷嚷什麼女兒入宮做了娘娘的話,闖下禍事,連累了秦家二房,便索性尋個理由,把黃家人送到京郊一處莊子上,半圈禁地養著,不叫黃家人知道他們的下落,也不叫江寧那邊的黃家人能聯絡上他們,甚至連長房、三房的人問起,他們也推說不知情。如此這般瞞了幾年,如今他們卻在長房遇上了黃大爺的嫡親妹夫,恰好又是秦家宗房子弟,恐怕沒那麼好打發了。
他們再想起過去幾個月裡陸續收到的幾封江寧來信,心下更虛。
秦伯複低聲跟薛氏商量:“母親,這秦克用當年也是個知情人,若是他問起,怕不好交代,是不是避一避?”
薛氏有些猶豫,她始終還是捨不得休寧王妃的吸引力:“怕他怎的?他再問,我們只說不知道就是了。黃家人又不住在我們家,只要我們不說,任誰來都奈何不了我們。”
秦伯複想想也對,便把心一橫,打消了走人的念頭,專心在福貴居前院正廳中相候了。他一時嫌炭盆不夠暖和,火牆竟沒燒起來,屋裡太冷,指使得丫頭婆子們四處亂轉,一時又瞥著大女兒那一瘸一拐的模樣,冷哼道:“這不是能走路麼?方才在車上裝什麼?!一會兒到了休寧王妃面前,若你還敢給我胡鬧,仔細你的皮!”
秦錦儀心中滿腹委屈,聞言眼圈兒都紅了,強忍著淚水,緊緊抿著唇,暗中卻想:今日父親這般待我,他日我必有回報!父親不就是想著要飛黃騰達麼?他還是繼續在如今的位置上待著吧。真叫他升了官,只怕眼裡就更看不上她這個長女了。需得是她攀上了門好親,高高在上,父親為了權勢,在她面前做小伏低,那才好呢。不過祖母待她還好,到時候她多照應些祖母,多給些金銀財物,也就是了。
且不說秦錦儀如何幻想,秦簡迎出二門,就看見秦含真早已站在院中,正與秦克用說話。他忙上前跟後者見了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