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意圖十分明顯,瞬間,中日兩支部隊從奪城,開始演變為奪橋。
日軍不顧一切地增兵,對守橋的中國遠征軍發起攻擊。
而中國遠征軍又不惜生命地死守,為撤退部隊爭取時間。
這所大橋是東岸通往西岸的唯一通路,正是因為他的唯一性,日軍沒捨得炸橋,他們也意識到,如果沒了橋,西岸的日軍也無法到達東岸,在接下來的圍攻遠征軍時,也是一個障礙。所以,雙方的目標一致,雖然在爭橋,但都沒有破壞之心。
此時是這樣,如果遠征軍第200師都撤退到東岸,炸不炸橋,那就不是日軍說了算,意願在戴安瀾手裡。
那還用說,炸橋,又是阻斷日軍快速東進的一種手斷,戴安瀾自然不會放過。
自從日軍突破西北角後,第200師的守勢應該說已經沒了,唯一的天然屏障被日軍奪走一部分,日軍便利用這一點迅速增兵,以絕對的優勢繼續向第200師輾壓。
戰鬥以經進行了十幾天,200師的人員快打光了,可增援部隊遙遙無期,說好了的,要集中遠征軍所有主力,在同古與日軍會戰。如果按著這個設想,加起來也有十萬人數。
可目前為止,第200師苦戰這麼多天,一個援兵都看不到,想要增加點物資都難。
眼見得日軍佔領了大半個同古城,第200師剩下的這點兵力不得不退到了同古鐵路以東,幻想著,保住這條鐵路,興許還能存留些希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日軍人數越來越多,地盤越來越大,性格更加強橫,跟本不給遠征軍士兵一點空間。
隨後,兩軍展開了短兵相接,逐屋爭奪。
這是我們在電影中見過的戰鬥畫面。
戴安瀾開始意識到了這是最後時刻,只要上級沒有下達後撤命令,他必須帶領200師死守同古,哪怕戰至一人,一槍一彈,也要頑強堅持到底。
沒有了物質,那就靠精神激厲法。
戴安瀾帶頭立下遺囑:
“如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以某某團長代之……”
他在給妻子的遺囑中寫道:“餘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計未定,與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戰,決心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領導決心如此,士兵們有什麼可說的。
戴安瀾所立遺囑一宣傳,全師上下感同心受,人人效仿,群情激奮,戰心十足,誓與同古共存亡。最為妥當的一個說法,便是人人視死如歸。
人不畏死,天又奈我何。
一旦到了這個程度,每個人身體裡的潛在能力會成倍地突發,預想不到情景也會超自然地閃現出,往往會創造出意外奇蹟。
果不其然,從這一時起,日軍無論發動多麼強大的攻勢,都只能在鐵路以西停步,向前多邁一步都難。
遠征軍戰力在消耗,日軍同樣如此,各方面都呈現出吃禁狀態,如果就此發展下去,很難說日軍能不能攻下同古。
或者,遠征軍主力此時跟上來,打敗日軍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