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根本,就是他們的路走岔了。
縱觀寶島電影的歷史就會發現,這裡的電影導演太過鍾愛文藝片,就像是八九十年代的內地電影導演一樣,滿腦子想的都是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思想,當然最重要的是該如何獲獎。
一直到馮導的賀歲片,張導的《英雄》大片出現,國內商業片導演的地位才漸漸上來,再隨著好萊塢電影越來越看重這個市場,華夏電影的氛圍才漸漸朝著商業化靠攏。
而寶島更慘,他們沉浸在電影新浪潮的美夢當中,比國內的導演‘醒’的更晚,或者說壓根就是在裝睡,這裡的很多導演比國內的更加偏激,哪怕到了新世紀,依舊對商業電影不屑一顧。
故步自封之下,文藝片電影自然不敵劇情、特效都更加精彩的商業片,市場也跟著電影的低迷票房而低迷。
目前寶島電影市場更像是一塊放逐之地,別說好萊塢不重視,就連臨近的港島和內地電影都不重視這裡。
而且寶島電影每年的票房排行榜上,有些時候前十都看不到一部本土電影,可見寶島電影混的是有多麼的悽慘。
但慘歸慘,人才卻不少。
尤其是文藝向的導演人才非常多。
羅媛雖然不太看重文藝片,可這種型別的電影卻也是一個成熟影視公司不可或缺的。
因為一家影視公司,不該只看重單純的利益,還要有精神追求,就像是有錢人一樣,你光有錢那就是土豪,是暴發戶,但要是你有些文雅的愛好,那麼你就不一樣了,說不定還會被冠以儒商的雅號。
影視公司也一樣,急需要商業片賺錢,也同樣需要文藝片獲獎。
兩手都要抓,才是硬道理。
所以為了挖掘這裡的人才,羅媛甚至專門出差來到了寶島,親自拜訪了幾位知名導演。
但是過程並不順利,幾位大導演對於來內地拍戲表示意動,但也顧慮重重,羅媛在接觸發現這些問題後,在心裡也是給自己提了個醒。
雖然剛開始受挫,但羅媛並沒氣餒,邀請不到這些老傢伙,她就把目光盯準了寶島年輕一代的導演。
羅媛看重了幾個目標,覺得是不錯的人選。
而在羅媛和這些年輕導演的接觸過程中,發現和之前那些知名大導演完全不一樣,後者顧慮重重,前者卻特別的有衝勁兒,尤其對於華藝提供的機會,他們都表現出了極度的渴望。
某位年輕導演甚至在吃飯的時候,悄悄和羅媛說了一句話。
“羅總,我覺得現如今的寶島電影市場就像是一個牢籠一樣,我們全都是被囚禁的人,出不去這裡,我們就看不到未來。”
羅媛對這番話深以為然。
她在寶島這邊談好了六位優秀的年輕導演後,又去了港島一趟,在這裡又簽下了三名導演。
港島的導演對於商業是有十分優秀的嗅覺。
因為這裡的電影市場從一開始就沒有走偏,大家都是衝著票房去的,不然那個年代,港島電影這邊也不會被稱為‘東方好萊塢’了。
隨後羅媛轉會內地,閃電出手,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併購了四家電影公司,又拿下了幾位自己中意的電影電視劇導演,至此,羅媛的計劃基本上已經完成百分之九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