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創騎> 第五十五章 汝寧(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五章 汝寧(一) (1 / 3)

當下迎起殷左禪,楊開呼喝叫回散去的諸將,要將他們先前既定的計劃作一番改動。眾人聽了,討論一番,有憑有據的事實擺在眼前,他們沒有理由拒絕,自然就沒有異議。

各自回去準備,楊開又讓商榷等人與殷左禪交談介紹軍中之事和諸將的姓名,自己徑直往高迎恩所在之地去了。

當日晚上,高迎恩下令四營將卒渡河準備作戰事宜,西、南兩側,大張旗鼓備械排兵,城中兩門守卒,派出小股人馬,遠遠監視,以窺軍容。奈何他們人馬太少,又見遍野山地,皆是賊軍五色旌旗,於蕭瑟秋風中獵獵作響,不敢來惹,只能遠觀。

楊開下令,渡河過後的將卒披甲帶刀,人手一個沙袋填裝砂石,人馬不得出聲,以曹莽、韓彬為首,領隊率先來到汝寧府城西南方向,尋找藏身之所,夜間休息的位置也要考慮狹道容軍數量的問題,各軍隊伍,由遠及近,選好己方的駐地,攻城之時,腰能做到行軍有條不紊,源源不斷,總攻的時間定在了第二天拂曉時分。

時辰一到,三個方向同時發動進攻,西、南兩城門之外,高迎恩都聽了楊開的建議,各自安排了一營的將士,以真實的攻城之勢,配合東城門的行動。另派梁廣合同楊開一起,共謀戰事。

所謂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發展到現在,各營中人數都已過萬,龐大的軍伍蜂擁而上,就算其目的不是真要捨生攻城,可城中守卒,哪能分得清楚,各路兵馬的虛實?

戰爭之地,往小了說,戰爭的勝敗,干係守卒個人身家性命,往大了說,點破則線斷,線斷則面也不存。

一著出錯,城防佈局盡毀,他們也不敢冒這個險情,所以為名將者,智信仁勇嚴五德,智在前頭,能把整個形勢看得明明朗朗,知己知彼,方能取得戰爭的主動權。

西、南兩城的軍勢做得很足,守將主將,能夠想到流寇正擊旁襲已是沾沾自喜,當下形勢驗證了他們的想法,心中略有慰藉,倒也未曾想到奇襲之中,還有奇襲。

因此,楊開、梁广部,有意藏匿行蹤,不打火把,只借月色一路潛行,倒也沒有引起城中甚麼反應,邊到了備戰位置。縱是東城門中,偶有探馬開城而出,也被眾人停下行軍,藏匿於山野之中,輕輕放過,得不到甚麼有用的情報。

終於在月上中天之時,他們各自到達了分配好的位置,楊開費盡口舌,從高迎恩處,要來了他們這個隊伍中,大部分的火器,包括從上蔡城城牆上,拆卸下來的兩門佛郎機炮,統一交由言侯部掌控打擊。

然後,又令身邊親兵,搬來戰鼓根據殷左禪的說法,圍繞在緩坡之上搭建起的將臺,佈置成股陣,最大的一門戰鼓,立在將臺中央。

等待親眼看到西、南兩個方向的陣地佈置妥當,才急急東行,回到將臺之上,靜看各軍安扎位置。

商榷、殷左禪兩人,皆是立在楊開身側,後者依然是一臉平靜,只替楊開指點四周,說道:“小先鋒請看。中州所以稱為中州,以元史記載,豫州以四方最中,汝南於豫州最中。在元時期,蒙古為達到軍事和控制目的,將豫州設定得尤其大,那時候汝寧正在最中位置。

金朝在蒙、宋軍隊夾攻下滅亡,蒙古軍隊就先後於窩闊臺汗七年至十三年(12351241)、蒙汗二年至九年(12521259)兩次進行攻宋作戰,皆以失敗告終,大汗還病死在軍中。

正是有了如此慘痛的教訓,他們才痛定思痛、反覆研究地形,新上任的元世祖的確是個人才,在總結了前人攻宋得失之後,便發現採取繞道四川、雲南迂迴戰略,路途遙遠,行軍補給成本太高,損耗太大,用時太長,總之,效果甚差,決定抓其一點,集中突破。

當然,他們制定的是先取襄陽、浮江入漢,至直取宋都臨安的計策,汝寧此府,也是在至元三十年,才算是結束了從秦漢郡縣制以來,一直割裂的狀態,整合為府,但其為蒙古韃子整合軍備糧草資源,一舉拿下南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入明以來,雖汝寧體位有所縮減,仍領汝陽、真陽、上蔡、新蔡、西平、確山、遂平七個大縣和信陽、光州兩個大州,坐落在我們面前的汝寧府,西臨桐柏山,南接大別山一脈、伏牛山餘脈,東部和北部則為廣闊的淮北平原。

當得上‘山川險塞,田野平舒,戰守有資,耕屯足恃’之名,也正因如此,戰國時期楚國得此之後,能有逐鹿中原之機會,再論盛唐安史之亂,淮西節度使藉此,盤踞四十餘年,唐末秦宗權也是得了這一帶為駐地,才隨黃巢起義軍幾乎打下半個天下。

我軍若要謀湖廣之糧草、南直隸之器械,便可將這處作為一個門戶,此地因受西部大巴山、中部桐柏山和大別山、東部長江及淮河眾多水流阻擋,天然可成襄陽、汝寧府、淮河中下游壽春字廬州一帶的三個攻防兼備節點,更是掌握著南北的主幹道,歷朝歷代,皆為南下北上攻伐的兵家必爭之地。”

此話一出,就連商榷都要為之側目。他自小飽讀詩書,遠村近鄰稱為才童。所以家中才賣田押屋供他讀書,他也不負眾望,院試鄉試皆奪其首,怎奈會試途中,得知雙親受迫害亡故,大病一場,心灰意冷斷了科舉的念頭,流落至此。

自詡四書五經爛熟於心的商榷,深受其撼,心中暗想,到底是不修佛法,原來是未斬斷紅塵。

殷左禪此番從春秋戰國,歷秦漢、唐、宋、元五朝地理人文,如反掌觀紋一般,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如此胸有成竹,侃侃而談,楊開亦幾乎忍不住嘖嘖稱奇。

輕輕一笑,問道:“那依先生所言,我軍可否一戰下城?”

“一戰下城,有個條件。”大抵看出了楊開憂慮,殷左禪同樣輕笑,答道:“孫子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若來,此城一戰可下,東風不來,三日也下。”

至於東風是何物,殷左禪賣了一個關子,楊開也沒作深究,見到各部歸於平靜,楊開也令眾人先下去,抓緊時間休息。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