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人口可不像現在那麼流動,所有人都在家,家家戶戶都看著天、看著水。
在村民的請願之下,區委一幫人下定了決定,與附近鄉鎮銜接,動用了三四萬人,花了兩三年時間,修建了一條大水渠,起了一個名字,紅旗渠。
紅旗渠道用了幾十年,就是到了現在,依然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
而,紅旗精神,成為了以濱江鎮為主的沿江鄉鎮的奮鬥精神的象徵。
很快,大家都看完了,領導們表情不一,有感嘆的,有搖頭的。
不得不說一個問題,紅旗渠和萬民情願已經深深綁在一起,濱江鎮的領導,本地人居多,請願書是最容易刺激他們神經的。
紅旗精神。
李華也聽吳麗菲講過,去年濱江鎮還牽頭,與幾個兄弟鄉鎮一起舉辦了一次紅旗渠精神的交流會,在濱江鎮三大徵地拆遷工作啟動的時候,大家還一起重溫了紅旗渠精神。
“好吧,既然大家都看完了,也都發表一下意見吧。”十幾分鍾時間,請願書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姚書海的手中。
“濱南村的村民意願很強烈,已經有了請願的行為,我覺得黨委會要給與高度的重視,這種對於發展的迫切願望,我覺得是可以理解和支援的。”組織委員秦大志開口說道,“紅旗渠精神的來由就是因為一封請願書,這封請願書的人數雖然只有七八百人,規模也不算小了,紅旗渠精神有可能在現在濱江鎮。”
“我也說幾句,在春節的老幹部座談會上,也有老幹部提到了紅旗渠精神,我們現在的人,條件好了,缺差了那種敢於鬥天鬥地的精神,而且,老幹部建議,在農村的發展上,不但要和大政方針一起,更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佈局,這樣才能提升彎道超車的可能性。所以,我覺得這件事是可行的。”分管交通的副鎮長劉大偉道。
“我不覺得如此,紅旗渠是紅旗渠,那是那個特定的時候的產物,現在再提紅旗渠精神,我覺得並不一定合適,更何況,請願這種形式並不一定很好,如果他們請願成功,其他村或者居委效仿,我們有什麼應對之策?”鄧先位再次發言道。
“我覺得老林說的有道理,越是這種時候,在做各位越要按規矩和原則來辦事,不能那麼意氣用事,現代農業園的事情,做好了是錦上添花,做不好那就是雪上加霜、火上澆油,會拖了整村脫貧的後腿。”林建國不無擔憂的道。
李華眯起了眼睛,請願書是有效果的,但是他覺得有點不妙,因為竟然不是所有人都支援。
他們竟然沒有請願書到手時候的那種顫抖和震驚,李華不知道是他們出了問題還是自己出了問題,根本搞不懂。
好的是,還是有幾個領導轉變了態度。
看著那幾個改變了主意的領導,李華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讓李華更加迷茫。
改變了意見的領導們,竟然都是他剛才點到的,有涉及專案的領導。
李華有點懷疑自己的判斷,這些人改變主意,到底是因為請願書,還是因為利益格局的分配。李華希望是前者,不然他會很失望。
“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姚書海繼續問道,“黨委會就是討論的會,大家有什麼話都可以擺出來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我們十幾個領導,商量這件事應該很簡單。”
隨後,大家又開始了發言,這次的結果變得好了一些,同意和不同意領導的好像有點勢均力敵了,剩下的就看書記怎麼定。
喜歡一個也不能掉隊請大家收藏:()一個也不能掉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