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今日來得算是早的了,天降大雪今日的早朝是沒有上的,這會兒的功夫,平原君與藺相如就連連到此,也是一些雜事來此彙報!
王后見此,就默默的帶著瑤嘉退下,倒是張瀟站立在趙王身旁,時不時的給他們幾人插上兩句,一時之間倒是歡笑聲連連,似與枯燥的政事處理截然不同!
不過,藺相如在此倒是說了儘管邯鄲街上有露宿之人,但一些商家卻是開糧救濟,倒是沒有什麼大亂。
“王上,商家做法必不會長久做法,臣請讓田部史依據邯鄲城內的露宿人數,進行救濟吧!”
趙王看了眼張瀟道“太子,你有什麼想法沒?”
張瀟想了下道“若是災民不多的話,就按藺卿的話做是最好的,這樣的話能使他們感受朝廷的洪恩,福澤與民!”平原君倒是聽到這話反應賊快道“那要是災民多呢?”
張瀟昂首挺立道“那當然官商合作了!”趙王一聽笑著道“你就別賣關子了,那商人豈是能心甘情願與官家合作?”
張瀟道“父王可知子貢贖買奴隸,不求回報卻被孔子責罵的事嗎?”孔子的弟子子貢,是個大富豪,受孔子的薰陶,很講究“仁”,他在國外贖回大量的魯國人,帶他們回國,成為自由民,還高風亮節,不去魯國領報酬。面對這種善舉,孔子卻持否定態度,批評子路說:你這樣做自以為品德高尚,其實是個大失誤。什麼原因呢?因為你贖回百姓不取報酬,和你的高風亮節、大公無私一對比,其他人也不好意思去魯國取酬金了。
如此一來,有心行善的人沒法行善,叫他們自己墊錢也不太可能,因為大家都不像子貢你那樣是個大富豪,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家在不取酬金的同時,也不去贖回魯國人了,這可害苦了那些在外為奴的魯國人,沒人去拯救他們了。是謂:“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貢恍然大悟,於是堂而皇之去取報酬,其他人看子貢都這樣做,也光明正大地去取報酬,贖奴的行動得以順利地開展了下去。
張瀟此語說出口,藺相如與平原君看著太子道“太子是想?”
張瀟點頭道“各國之中,商人有其實卻無其名,邯鄲之內商賈之人更多,如若真有這種情況,兒臣認為透過這種善舉,可以獲得其名,二者受意何樂不為?”
趙王還沒點頭,藺相如立馬反對道“王上,不可!”平原君也是符合跟音,藺相如道“商君秦國變法,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重農抑商,太子此舉,卻是與商君背道而馳,恐怕若是實行,地無耕者,全民為商!何以養戰,何以養國?”
趙王也是在醉春樓看到商人呂不韋豪擲千金!仔細一想藺相如的說法,點頭同意!
那後世南宋不也靠著商業稅收苟延殘喘百十年嗎?張瀟想到此立馬說道“父王,那商君不也曾言農、商、官三者,國之常食官也。農闢地,商致物,官法民。”
幾人倒是為此爭執起來,趙王聽此道“以物換名,卻是有傷啊!”
張瀟聽此,就知道趙王是委婉的拒絕了!他卻是不想放棄這樣的想法,商人不僅僅是攫取各國利益,它更應該是一個國家的一部分,讓商人救助災民不僅僅體現於道義上,更能讓他們有著直觀的現實利益!張瀟就迂迴下道“那這樣吧,父王,兒臣還有一個建議!”其實,能夠鼓動商人參與重大的事故,趙王也是極為願意的,但是就想藺相如說的那般,以利換名,得不償失,太子既然還有建議,趙王就看著道“那你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