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麻紡織廠,是屠姍嫁過來一年之後建成的,建成後的第二年就開始盈利,每家每戶都分了錢。
村裡人享受她帶來的利益和榮耀,又忌憚她是個異姓人防著她,塗大丫頂替她之後,村裡人再不讓她碰麻紡織,一直到如今,技藝還停留在她當初改進的初級階段,再無進步。
別人已經在他們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他們卻還停留在原地,工廠效益一日不如一日也不思進取,滿足於現狀,真是可恨又可悲。
雖然工廠現在效益不好,但以前的輝煌還能看到。
當初村子的老一輩還算有些格局,掙了錢第一時間就組織村民修路,與外界連通,並且興辦小學,讓村子裡的孩子識字。
也廣招周邊村子的孩子來讀書,從而賺學費錢,也算是一項收入,逐步成為十裡八鄉,最富有的村子。
漸漸的,麻婆大隊走出去了,開放了,不再排外封閉。
尤其是近幾年,娶了不少外地媳婦,接收了好幾撥知青。
碎石小道,從城門口鋪到村口,拖拉機都有兩臺,村裡有工廠,有學校,村民幹活積極,糧食産量高,收益好,沒有齷齪事,年年評先進。
家家戶戶都用小青瓦,頓頓都能沾油葷,小孩長得白白胖胖,老人個個活到八十八。
就連城裡姑娘,都樂意嫁到麻婆大隊來,前景一片光明。
殊不知,被子裡邊爛,表面光鮮而已。
麻婆大隊以前是個山窩窩裡的小山村,面積不大。
發財後,家家戶戶拼命生,人口激增,尤其是孩子。
四五十戶人家,零到八歲的孩子,有百來個,平均每戶兩個,還有十來歲的半大孩子,想想都可怕。
小小的村莊,人滿為患。
人多地盤少,邊邊角角的爭奪少不了,哪裡沒有齷齪。
中午十二點,沒有炊煙嫋嫋。
屠姍走進村子,已經聽到了好幾撥罵街。
你扯了我家的草,他踩了你家的地。
兩個大男人因為水潑過界,拿鋤頭幹架。
熱鬧得很。
屠姍沒洗臉,沒梳頭,沒換衣服,在人群後振臂高呼:“我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