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從來不乏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別人說三道四甚至口誅筆伐的情形,更不缺乏居高臨下充斥道德優越感肆意品評別人的人,惟獨欠缺真正的人文關懷和人心溫暖;袖手旁觀的看客心態已使人心麻木荒涼,更何況落井下石,汙衊誹謗。王禹偁一度很悲哀,他說“我沒有知音”。但人心向善,常州的百姓知恩,他們是知音。百姓們感念王縣令的為民情懷和慷慨援助,第二年收成後都早早把債務還上。
在長洲的三年中,王禹偁以為民之心和敢於擔當之精神贏得了民眾擁護,還因所寫詩詞追求白居易的平白近人、杜甫的現實主義文風而成為姑蘇人們心中的偶像。
看這闋《點絳唇·即興》——
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徵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細雨綿綿,恨意難消,天色微暗,愁緒堆積,但雨中的江南景色依舊很美麗。水邊村落,湖畔漁市,嫋嫋升起一縷孤零零的炊煙,那麼淡,那麼細。
一行長途跋涉的鴻雁,在那水天相連的遙遠的天際,遠遠望去,款款飛行,好似列隊首尾連綴。此時凝望這搏擊長空的大雁,誰能理解我憑欄遠眺的胸意!”
名動四方,京城,天下。
這就是王禹偁,留下來的詞僅此一首,卻以清麗的筆觸描繪出清新的江南雨景,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徵鴻抱負和難以被人理解的孤獨情緒。
三
那個懂文知書甚至有些愛文抑或羨慕翰林學士的宋太宗趙炅,兩次北伐失敗後,轉向抑武重文,以文治國。他大興科考,延攬天下人才,尤其看重詩詞家高手、文學高才,於是,宋朝的文風詞風昌盛發達,國運雖不長,宋詞卻千古。
端拱元年988年)初春,東京汴河兩岸的垂柳芽苞尚未顯鵝黃,朔風還有些寒冷,王禹偁便和鄰縣縣令羅處約一起被召入京,擢升禹偁為右拾遺兼直史館。右拾遺——諮詢建議官員,小言官,意思是撿起皇帝的遺漏政策失誤),專挑皇帝的毛病。
直史館為官署名,掌修國史。宋以史館與昭文館、集賢院為三館,其官員並稱館職,為文臣清要之選。右拾遺兼直史館,兩個官職都不大,本應賜五品緋服,為示皇帝恩寵,王禹偁特賜文犀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進了朝廷,也就進了風雨地帶,甚至是風口浪尖上。王禹偁時年35歲,35歲的王禹偁想找點事情做做。他想自己是個史官,就應該為編修國史所點事情。他去找監修國史的宰相呂蒙正。他對呂蒙正說:“相公,史館好久沒有修史了,在這樣下去,工作就要荒廢了。”呂蒙正深知修史的意義,更值道治史的風險和兇險。遲遲沒有答覆。王禹偁等不及了。他再次上書呂蒙正說:“相公曾說,史筆之難有三,一要有文才,二要有學術,三要有見識,難道館閣這麼多人的才、學、識還不足以嗎?”經過爭取,王禹偁終於得到編修端拱元年的日曆,還與其他人一同校正《三史書》。
因為工作積極,成績斐然,詩詞俱佳,書生王禹偁成了皇帝讚賞近身的人。端拱二年三月,正是春暖花開之時,又是一屆貢舉的殿試,皇帝要親試考生。臨考前,趙炅特召王禹偁賦詩一首,意在讓高手給考生做個示範,也顯擺皇帝身邊人的優秀。王禹偁當然不會讓皇帝失望,脫口而出一首,趙炅皇帝看後大喜,說:“這首詩不到一月就會紅遍天下。”即拜王禹偁為左司諫、知制誥。這首詩的內容是什麼?宋史和王禹偁傳中沒有,其它也查不到。暫且不管這首詩有多好,反正經過皇帝一忽悠,王禹偁馬上紅遍大江南北。這一年王禹偁36歲,可謂一舉成名天下知
喜歡我家二師兄很怕死請大家收藏:()我家二師兄很怕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