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第三天,才率領親衛營出城,張嫣的隨行車隊也是大小數十,宛如搬家一般。
“若這浮橋能一直存在,倒是今後車馬極為方便,可惜用完之後就要拆了。”
見自己的鳳輦,都可以直接駛上浮橋,還非常的平穩,抵達另一邊橋頭後,張嫣不由的回過頭感慨道。
“娘娘看著吧,總有一天我會在這黃河上架一座水泥大橋,讓這滔滔的黃河再也無法成為天塹。”
“那本宮倒是拭目以待了。”張嫣點點頭,有太原汾河的那座大橋做樣子,倒也不認為他在吹牛。
隨著趙大帥渡過黃河,此次出征的軍隊後勤人員皆已抵達了北岸。
望眼望去,官道兩側,大營連綿上百里。
傍晚,中軍大帳,趙大帥第一次點將議事,足足來了三十多位少將軍,帳中可謂是將星雲集。
可事實是大多都是一些二十多歲的青年,三十多歲的大漢,除了錢謙益死皮賴臉的要來,沒有一個老者。
這次戰兵雖然只有兩個鎮,八個獨立營,一個騎兵營共十萬人。
可徵召的民夫匠人卻足足有三十萬,大小車輛幾萬,糧草整整百萬石,可供四十萬軍民吃一年了。
這些民夫全部都是從修建運河當中的幾百萬勞工抽調而來,全部是光棍壯年男子。
之所以這麼興師動眾,那是因為到時候這30萬人是要在東北安家的。
而宣府同樣還有20萬民夫,以及無數的糧草輜重。
四十萬人馬,光行軍就是個巨大的挑戰,這次議事主要就是安排怎樣行軍。
首先確定每日行軍40裡,騎兵營作為開路先鋒,探查大軍方言百里所有動向。
然後組建兩個前軍,由四萬輜重兵和兩個獨立營組成,負責搭橋,挑選營地,搭建營寨,埋鍋造飯,清晨出發,中午就開始停下來。
兩個前軍輪流操作,一個向前搭建,一個殿後,確保主力大軍和民夫日行40裡。
一項一項的事情交代了下去,上百名新軍參謀各司其職,確定好大制的方略後,趙銳就沒再管。
喜歡明末之草原為王請大家收藏:()明末之草原為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