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後,又傳來了另外一個更壞的訊息。
這次的壞訊息,跟謀反案有關。
此處某犯案的主角,名叫王世積。
王世積被仇人告發,說他曾經請人看相。
若是普通看相倒也罷了。
問題是看相之人,說王世積貴為國君。
這王世積若只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隋文帝大可一笑置之。
問題是這王世積是一名將軍,曾經擔任涼州總管。
而且在擔任涼州總管期間,王世積曾經和手下議論涼州是用武之地,可以把這裡作為基地,圖謀大事。
這不明擺著是要造反嗎?
雖然這件某犯案,僅僅只有人證,並沒有查到其它證據。
但是,這個王世積,是第一宰相高穎向隋文帝推薦的人才。
隋文帝的皇位本就是篡位來的,疑心極重,時刻擔心底下的大臣以他為榜樣,也來個篡位奪權。
一聽說謀反之人,跟當朝重臣第一宰相高穎聯絡上了,隋文帝當下不敢輕視,立即命大理寺嚴加審問,順騰摸瓜,一定要找出幕後主使之人。
此時的大理寺卿蘇威已被免職,一應事務全部由大理寺少卿管理。
大理寺少卿,非是別人,正是楊素的弟弟楊約。
楊素和楊約正愁著找不到機會搞垮高穎呢,聽到這個訊息,登時喜出望外。
可想而知,就算這個王世積是被仇人冤枉的,可是既然到了大理寺少卿楊約的手下,他能落得了好?
一番大刑伺候之下,王世積即使曾擔任過將軍,也挨不過酷刑,不得不招出了楊約需要的資訊。
王世積招供,他確實想謀反,而且他背後的主使之人,正是當朝第一宰相高穎。
除了王世積的口頭招供,楊約還從其它方面找到了王世積和高穎過從甚密的證據。
這個證據,便是王世積私下裡給高穎送過三匹名馬。
如果說謀反之事僅僅是口頭招供的話,那麼這三匹名馬,可是實實在在的物證,當即被楊約讓人從高穎的住處找了出來。
有了名馬作為證據,已經是明白無誤的受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