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換位思考,很快看出問題所在。
智顗大師畢竟是佛教領袖,也是個一身傲氣的人物,征服者高高在上發出的邀請,他豈肯輕易接受?
想通了這點,太子便有了足夠的耐心。
太子拿出劉備三顧茅廬的精神,親自上門邀請,而且一次比一次恭敬。
如此反覆三次之後,智顗大師終於答應出山。
太子為了表示對智顗大師的尊敬,特地在揚州總管府內搞了一個隆重的歡迎儀式。
歡迎儀式最大的亮點,就是搞了一個千僧會,組織一千個高德大僧迎接智顗大師。
在歡迎會上,太子正式拜智顗為師,受菩薩戒。
智顗大師給太子起了個法號叫“總持菩薩”,期望太子“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成為留在紅塵、拯救眾生的菩薩。
師父給徒弟起法號,徒弟也得給師父上尊號。太子給智顗大師上的尊號是“智者大師”,稱讚師父大徹大悟,全知全能。
太子對智顗大師的態度,也代表著政府對佛教的態度,由此受到佛教界的一片好評,逐漸得到全社會的認可。
太子對儒家知識分子的尊重,以及對江南佛教的提倡,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施政方式,潛移默地改變了江南人的看法。江南的民心,漸漸有所平服。
那些之前因政府措施不當而有怨言計程車族百姓,由於太子的懷柔政策,民怨日減,民心重新向著政府。
在武力平叛方面,叛軍在楊安所率十幾萬政府軍的圍追堵截之下,東躲西藏,疲於奔命。
更要命的是,造反之初,他們不論到哪裡,都會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心甘情願送上錢財和糧食,支援他們造反。
而現在,情況已經變得越來越惡劣。民心不再向著他們,他們缺錢缺糧。再遇到老百姓,也是冷眼相待。
他們當初造反喊出的口號就是為了老百姓,現在總不能去搶吧?
就算真的去搶,也會遭到老百姓的拼死反抗,百姓們一傳十十傳百,他們還有什麼臉面見人?
江南反叛的軍隊,現在已經陷入兩難的境地,一方面要應付政府軍的圍剿,疲於奔命,另一方面又不得民心,被老百姓孤立。
就在一眾大大小小的反叛軍左右為難的時候,楊安派出的使者找到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