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八年三月,隋文帝下詔,歷數陳後主二十條罪行,告訴陳朝,大隋要弔民伐罪。這等於是向陳朝下了宣戰書。
但隋文帝並沒有馬上開戰,而是將詔書印發了三十萬分,派間諜秘密送到江南的陳朝散發,以爭取人心。
開皇八年十月,隋朝正式發動攻陳戰爭。
隋文帝總共調集了五十一萬多人的兵力,如同楊安當初給出的建議,將這些兵力分成三路,分別負責長江上游、中游、下游的作戰。
第一路由太子少師兼信州府總管楊安擔任行軍元帥,下設兩路大軍,負責上游作戰,重點突破三峽的峽口。
第二路由隋文帝的三兒子秦王楊俊擔任行軍元帥,下設三路大軍,負責長江中游作戰,駐紮在漢口,意圖渡江攻打陳朝的武昌。
第三路由隋文帝的二兒子晉王楊廣擔任行軍元帥,下設四路大軍,負責長江下游作戰,重點攻打陳朝的首都健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
在三路大軍中,長江上游和中游的軍隊是策應部隊,任務是吸引陳朝視線、牽制敵人兵力,而下游的軍隊才是主力部隊,任務是直搗黃龍,佔領陳朝的首都,宣佈陳朝的滅亡。
楊安接下皇上的聖旨後,跪在地上連忙謝恩。他深知,除了他自己帶領的這一路大軍,另外兩路都是皇子任行軍元帥。
他楊安何德何能敢與皇子平起平坐?只不過隋文帝認為太子作為儲君,理應坐鎮大興城。而他作為東宮一員,代表太子建功立業罷了。
楊安此時駐守信州已有三年,太子的兒子楊旋,仔細一算也快三週歲了。
三年的時間裡,信州船場造出來容納千人的大船八艘,容納一兩百人的小船六十多艘,一百人以下的小船幾百艘。
經過日夜訓練的水軍精兵,也有上萬人。
楊安沒有想到,平陳之戰的第一場戰鬥,正是他打響的。
開皇八年十二月,秦王楊俊率領十萬大軍進駐長江以北的漢口,做出一副要攻打江南武昌的樣子,陳朝趕緊調動駐紮在上游三峽口的數萬軍隊援助武昌。
如此一來,上游三峽就兵力空虛了。
陳朝駐守三峽的軍隊剛調走,楊安率領的水軍就上船順流而下。
根據楊安此前的訓練,每一艘大船都由六名小船護衛,楊安帶著趙七,坐在其中一艘大船的船頭,看著水軍的船隊浩浩蕩蕩,十分壯觀。
可是楊安的水軍很快就遇上了麻煩。走到三峽的流頭灘時,船隊不得不停了下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打探敵情計程車兵報知楊安,陳朝留下了數千名士兵,佔據有利地形,扼守在前方的狼尾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