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韜光養晦?
因為隋文帝是個多疑的皇帝。
楊安對歷史上的皇帝曾經專門研究過一段時間,將所有的皇帝,大致分為三個基本型別。
第一類明君,最典型的是唐太宗;
第二類暴君,最典型的是隋煬帝;
第三類昏君,很快就要被隋文帝滅掉的陳後主,就屬於這一類。
就社會的影響來說,明君通常都是正面的。
但昏君和暴君就不一樣了,這兩者之中,對社會危害最大的便是暴君。
昏君通常既無才又無德,除了好色和醉生夢死,對社會雖然沒有貢獻,但危險也相對要小。
而暴君就不一樣了。
暴君相對於昏君,有才而且精力旺盛,喜歡折騰。他才能強大,本領大,足可以讓四海沸騰,民不聊生。
楊安認為,隋文帝勉強可以歸於明君一類。
可跟唐太宗這樣的明君相比,隋文帝又差遠了。
因為唐太宗心胸寬廣,納諫如流,不會殺害忠臣,從不擔心大臣會陰謀篡位,更不會老是懷疑太子要提前奪他的皇位。
這也是唐太宗本身文武雙全,自身能力特別強,有足夠自信的緣故。
隋文帝就不一樣了,有史料記載,他深沉穩重,狠辣多疑,這在陰謀篡位時,幫了他大忙。
但在他登上皇位後,狠辣多疑的性格造成了很壞的影響,最大的功臣,第一宰相高穎被免職,五個兒子其中有兩個二子便因為死於隋文帝的疑心:太子楊勇被廢,後被隋煬帝楊廣矯詔賜死,四子楊秀因隋文帝疑心造反被廢,後軟禁被叛軍殺死,
皇帝多疑,是歷史中的普遍現象。隋文帝楊堅本就多疑,登上皇位後,疑心病更重。
作為太子,一國儲君,楊勇該怎麼做?
楊安給太子分析過,最好是什麼都不要做。
像在東宮內舉行娛樂活動,看話劇舉行宴會欣賞舞蹈這類,隋文帝本來就堅決反對,當然不能做。
跟朝中大臣結交,關係親密,這事也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