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錢壽安審了一個多時辰之後,趙孟德的人便來回報。
經過清點,官倉內尚有近一半糧食。
同時,他們在咸陽的三個大戶,趙家、李家和王家分別搜出極少一部分官糧。
而且,趙孟德還說,這三家大戶,正要將上有官糧字樣的盛裝米袋進行銷燬。
如果他們遲去一步,就連這僅有的證據,也會被銷燬乾淨。
得知官倉內還有近一半的官糧,總算是個好訊息。
楊安和太子本來還擔心,如果官糧被錢壽安給折騰殆盡,此行賑災,無異於難上加難。
有了剩餘一半的官糧做保障,楊安和太子再談起賑災來,終於有了底氣。
經過商議之後,兩人當即決定,賑災分兩個方面進行:
一、設立施粥點;
根據咸陽縣內目前的受災情況,及逃荒人口密度,在人多的地方由專人就地架起大鍋,熬製米粥。
米粥熬製標準,以一根筷子落下不倒為準。
二、開倉放糧。
在全縣貼上佈告,告知所有難民朝廷開倉放糧,所有逃荒的災民回到原居住之地後,便可領到朝廷派放的口糧。
而派放口糧的依據,便是根據朝廷“輸籍定樣”戶口數。
“輸籍定樣”,原本是隋文帝為了合理收取老百姓賦稅而出臺的一項政策。
而眼下,在賑災時也恰好派上了用場。
因為楊安和太子採取的兩項措施,都是實心實意的在為災民辦實事,是真心為災民著想,很快就贏得了縣衙內大部分人的擁護和愛戴。
有人主動站了出來,要參與到賑災的行動之中。
對於這些人,楊安和太子當然表示歡迎,因為他們本來就人手不夠。
而對於那些態度不明者,楊安和太子也不勉強,只要他們不添亂,也暫時不用管他。
在派出人手儘快實施開倉放糧之後,楊安和太子再次商議,如何處理趙家、李家和王家糧倉之內發現官糧的事情。
太子認為這三家太過於膽大包天,應該和錢壽安同等處理。
但楊安認為,因為昨天當著他們的面許諾過,只抓錢壽安一人其他人既往不咎;
再加上此三家大戶,在咸陽城內根深地固,處理得不好,容易引起更大的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