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顧慮的另外一個方面,有可能是內憂外患。
所以楊安在奏章中同樣針對這點,列明無需擔憂的原因:
因為大隋現在國富民強,對內百姓擁護,對外則軍事和外交上面都取得巨大成功,突厥對大隋俯首稱臣,並連年進貢。
而針對最後一點,隋文帝要借關中大旱之機,改造義倉,楊安則在奏章中加以重點說明。
首先,讚美隋文帝心懷天下,肯定義倉只有改革才能在凶年發揮更大的作用;
接著,分析現在還不是改革義倉的最佳時機,因為關中大旱是大隋建國後最嚴重的一次,此時再不開倉放糧,只會讓百姓雪上加霜。
最後,歌頌隋文帝一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治理國家一向以民為本,此時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是一件莫大的功德。
幫著太子寫好奏章之後,楊安才趕回少師府。
第二日早朝,等楊安和太子一起趕到皇宮正殿含元殿時,早已有一眾大臣等在門外。
如同楊安跟太子分析過的一樣,朝廷中有兩種意見。
一種是開倉放糧,救濟災民,以宰相高穎為代表。
另一種是以宰相楊素為代表,反對開倉放糧,認為天象異常,存在無法預料的危險。
最大的可能,突厥隨時會翻臉攻打隋朝,糧食應優先保證士兵的供應。
藉著關中大旱之機,將義倉收歸國有,由自願的原則改為強制,也正是楊素提出來的主意。
而且這個主意,似乎讓隋文帝十分心動。
這也正是隋文帝沒能像往年災年一樣,立即開倉放糧的原因之一。
此前連續幾天,太子和楊安都沒有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一直都是在旁聽,吸取諸位大臣提出的建議。
早朝開始之後,朝中大臣依次進入,站在殿中等候皇上問政。
隋文帝手握毛筆,一邊瀏覽著呈上來的奏章,一邊隨手批示,偶爾會說上幾句話。
連續批示了好幾本奏摺之後,隋文帝忽然在一本奏摺上停了下來,並且念出了聲:
“開倉放糧,則災民有救,父皇大德,朝政開明。”
“太子,這就是你的建議?”隋文帝忽然停下來,看向太子楊勇,
“回父皇,”楊勇上前一步回道,“這正是兒臣的本意。”
“你的意思,”隋文帝卻臉上變色,“眹若不開倉放糧,便是君主失德,朝政不明?”
“兒臣不敢,”太子跪下道:“父皇在兒臣的心中,一直是英明神武,德高厚重。”